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搜索
书籍
成语分类
切換繁體
关于蛇的34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蛇相关的成语,它们展现了蛇在不同情境和寓意中的形象。
杯弓蛇影
成语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成语解释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典故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成语典故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成语造句
他因为之前的一次失败经历,现在变得过分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如同杯弓蛇影般惊慌失措。
成语故事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应郴的县令。他有一位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时常到他家中做客。 有一次,这位朋友又如往常一样来到应郴家饮酒畅谈。应郴十分热情地款待他,二人在客厅中开怀畅饮,相谈甚欢。应郴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在灯光的映照下,弓的影子投射到了朋友面前的酒杯中。朋友无意间看到酒杯中似乎有一条蛇在蠕动,心中顿时一惊,但又不好意思在应郴面前表露出来,便硬着头皮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然而,从那以后,他总觉得心中有什么东西堵着,身体也开始变得不舒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个人日渐消瘦。 应郴看到朋友的变化,感到十分奇怪,询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朋友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那天在酒杯中看到蛇影的事情告诉了应郴。应郴听后,不禁哑然失笑,他立刻回到客厅,再次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然后指着墙壁上的弓解释道:“你所看到的蛇影,其实只是这张弓的影子罢了。”朋友听了应郴的解释,仔细观察,果然发现那所谓的“蛇”只是弓影。他恍然大悟,心中的疑虑和恐惧顿时消散,身体也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杯弓蛇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疑神疑鬼而自己吓唬自己,把不真实的事情误以为是真的。正如《晋书·乐广传》中所记载的那样:“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杯弓蛇影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或者偶然的现象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我们应该学会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分析和判断事情的真相,避免因为自己的过度敏感和猜疑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笔走龙蛇
成语拼音
bǐ zǒu lóng shé
成语解释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典故出处
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期,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宴请宾客,李白在席上作诗《草书歌行》。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善长草书,当众被要求作书法,怀素援笔蘸墨,凝神运气挥毫,很快写就,贺知章赞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成语造句
他在纸上写字,那笔触好似笔走龙蛇,潇洒流畅,令人赞叹不已。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极具才华的书法家名叫张旭。 张旭出身世家,自幼便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性格豪放不羁,平日里喜欢饮酒作乐,常常在醉酒之后挥毫泼墨,其书法犹如龙飞凤舞般充满了灵动与神韵。 一日,张旭与友人在郊外游玩,看到了山川的壮丽景色和自然的奇妙变化。那连绵起伏的山脉,那奔腾不息的河流,那随风摇曳的树林,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回到家中,张旭心中的激情难以抑制,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笔,饱蘸墨汁,在纸上肆意挥洒起来。只见他的笔在纸上快速游走,线条时粗时细,时急时缓,仿佛一条灵动的蛇在纸上蜿蜒游动。他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完全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旭的书法技艺越发精湛,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请求他书写作品。张旭从不推辞,总是欣然应允。每次创作时,他都是全情投入,笔锋所至,犹如龙蛇舞动,气势磅礴。 有一次,皇帝听闻了张旭的大名,特意召他入宫,让他在宫殿的墙壁上书写。张旭毫不畏惧,提起笔便开始创作。他的笔在墙壁上龙飞凤舞,墨迹未干,便已令众人惊叹不已。皇帝看后,也是赞不绝口,对张旭的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旭的书法不仅在当时广受推崇,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笔走龙蛇般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他创作时的激情与豪迈,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张旭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让后人领略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而“笔走龙蛇”这个成语,也正是因为张旭的书法而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泛指书法速度快。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那些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时,依然能想起张旭那笔走龙蛇般的风采。
打草惊蛇
成语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成语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成语典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成语造句
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谨慎,切不可贸然行事,以免打草惊蛇,导致计划失败。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县城里,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捕快名叫李三。 这一天,县城里发生了多起盗窃案,弄得人心惶惶。李三决心要将这个盗贼捉拿归案,还百姓一个安宁。经过一番侦查,他发现了一个可疑之人,总是在案发地附近出没。 李三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暗中观察着这个可疑人的一举一动。然而,有一天,李三的一个同伴在跟踪时不小心弄出了声响,惊动了那个可疑人。那人瞬间警觉起来,拔腿就跑。李三得知消息后,懊悔不已,知道这次算是打草惊蛇了。 但李三并没有放弃,他更加谨慎地重新展开调查。他通过询问周围百姓,收集到了更多关于这个可疑人的信息。终于,他发现了这个可疑人的落脚点。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三带领着一众捕快悄悄地包围了那处房屋。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生怕再次惊到对方。当他们确认盗贼就在屋内后,李三一声令下,众人冲进屋内,成功地将盗贼擒获。 经审讯,这个盗贼果然就是近期多起盗窃案的始作俑者。百姓们听闻盗贼被擒,无不拍手称快,对李三的智谋和勇敢赞不绝口。 而李三也从这次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行事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能轻易地打草惊蛇,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就如同《南唐近事》中记载的那样:“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这则故事中的王鲁本想惩治主簿,却因自己心中有鬼,担心被牵连,而有了那样的感慨。打草惊蛇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提醒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惊动和失误。李三在今后的捕快生涯中,始终牢记这次的教训,更加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为维护县城的治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封豕长蛇
成语拼音
fēng shǐ cháng shé
成语解释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典故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复兴吴国,并趁楚国内乱时出兵伐楚,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伍子胥的原好友申包胥奉楚昭王之命赴秦国求助,在秦哀公面前说吴国是封豕长蛇,一旦占领了楚国就会向北发展,秦哀公出兵援楚。
成语造句
在那片荒无人烟的森林中,据说隐藏着一些封豕长蛇般的凶猛野兽,让人不敢轻易踏入。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卫国。卫国的边境地区常常遭受一些蛮夷部落的侵扰。 其中有一个部落,他们的首领贪婪残暴,不断地扩张势力,如同一只凶猛的野兽。这个部落的士兵们也个个如狼似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的行为就像那传说中的“封豕长蛇”,给卫国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卫国的国君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决定派遣大军前去征讨。将军们率领着英勇的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进发。然而,这个蛮夷部落十分狡猾,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不断地偷袭卫国的军队,让卫国的征讨之路困难重重。 在一次战斗中,卫国的军队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蛮夷部落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涌来,卫国的士兵们拼死抵抗,但伤亡惨重。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年轻的将领挺身而出。他足智多谋,冷静地分析着局势,然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他带领着一小部分士兵,佯装败退,将敌人引入了一片山谷之中。而早已埋伏在山谷两侧的卫国军队,则趁机发动攻击。蛮夷部落的士兵们被打得措手不及,首尾不能相顾,顿时乱成了一团。卫国的军队趁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举击溃了敌人。 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卫国终于成功地击退了这个如“封豕长蛇”般的蛮夷部落。边境的百姓们又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这场战争让卫国的国君深刻地认识到,对于那些贪婪残暴、肆意侵略的势力,必须要坚决地予以打击,绝不能让他们像“封豕长蛇”一样继续为害一方。而那位年轻的将领也因为他的勇敢和智慧,受到了卫国国君的嘉奖和百姓们的爱戴。从此,卫国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以确保国家和百姓的安全。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卫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人们传颂至今。同时,“封豕长蛇”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贪婪残暴、势力强大且为害一方的人或事物。
画蛇添足
成语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成语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典故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成语典故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成语造句
做一件事情明明已经很完美了,却还要多此一举地去改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这真是画蛇添足。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贵族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他拿出了一壶酒作为赏赐,准备赐给那些帮忙祭祀的门客们。但是这壶酒并不够所有门客喝,若是每人都分一点,那谁也喝不尽兴。这时候,有个门客站出来出了个主意,他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画蛇来决定谁能独享这壶酒,谁先画好蛇,谁就可以得到这壶酒。”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公平合理,于是纷纷点头同意。 众人都迅速拿起笔开始画蛇,其中有一个门客画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的轮廓画好了。他看着其他人还在专心致志地画着,心中不禁得意起来。他心想:“我画得这么快,就算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来得及。”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给蛇添上了几只脚。 就在他还在得意洋洋地添脚时,另一个门客已经画好了蛇。这个门客立刻举起手来,大声说:“我画好了!”那个画蛇添足的门客十分惊讶,他反驳道:“我还没画完呢,我给蛇添了几只脚。”然而,那个最先画好的门客却笑着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你这是多此一举啊。”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赞同,最终,那壶酒就归了最先画好蛇的门客。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人们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弄巧成拙的行为。就如同《战国策·齐策二》中所记载的这件事一般,本来很简单明了的事情,却因为无端的多此一举而导致失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避免这种画蛇添足的行为,要懂得恰到好处,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要随意去添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或行为,以免破坏了原本的完美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虎头蛇尾
成语拼音
hǔ tóu shé wěi
成语解释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典故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成语典故
清朝时期,官场十分腐败,只要有钱就可以捐官。京城的都老爷给皇上上奏折要求整顿吏治。湖南巡抚接到皇上的指令,立即组织手下的文武百官进行考试,并声言对请人代考的人斩立决,当场抓了他二少爷的枪手,此事就只好虎头蛇尾了。
成语造句
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绝对不能像他上次那样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胸怀大志,渴望能在世间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起初,李明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和勇气。他毅然投身于一项艰难的冒险之中,那就是寻找传说中的神秘宝藏。他踏上征途,不畏艰难险阻,风餐露宿,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人们都对他充满了期待,认为他必能达成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诱惑。当他来到一个繁华的城镇时,被那里的灯红酒绿所吸引。他开始沉迷于享乐,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他在城镇中流连忘返,把寻找宝藏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的同伴们多次劝他要振作起来,继续前行,但他总是敷衍了事,说等过几天再说。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的决心和毅力逐渐消磨殆尽。他原本那勇往直前的劲头也消失不见,变得懒散和怯懦。 最终,李明彻底放弃了寻找宝藏的计划,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乡。他的行为让人们大失所望,大家都说他做事虎头蛇尾,一开始劲头十足,到后来却不了了之。 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一样,比如隋朝末年的李密,他最初起义时也有着宏伟的目标和强大的势力,但在后期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坚持到底,最终失败。虎头蛇尾的行事风格往往会导致前功尽弃,让人空留遗憾。 李明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提醒着后来的人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道路上,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像李明一样,落得个被人耻笑的下场。只有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避免虎头蛇尾的悲剧发生。
龙蛇飞动
成语拼音
lóng shé fēi dòng
成语解释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典故出处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成语典故
唐朝张丞相字写得不好,却偏偏喜欢写草书,他不是按正规的草书去写,而是自创,把字写得龙蛇飞动,让人辨认不出,这苦了帮他抄稿的侄儿。一次他侄儿帮他抄诗作时,字认不出就去问他,他自己也认不出来,却责怪侄儿怎么不早问他。
成语造句
他在纸上肆意挥毫,那字迹犹如龙蛇飞动,充满了灵动与神韵。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墨城的地方。这里文风昌盛,人们对书法艺术极为崇尚。 城中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叫林羽,他自幼痴迷书法,每日刻苦练习。林羽尤其擅长草书,他的笔触犹如灵动的蛟龙,肆意舞动。 一日,林羽听闻城外的青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中收藏着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他满怀期待地前往,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 当他踏入寺庙的那一刻,便被那一幅幅龙飞凤舞的书法所震撼。其中有一幅草书作品,其线条流畅,神韵非凡,仿佛龙蛇在纸面上飞动一般。林羽呆呆地站在这幅作品前,心中涌起无尽的钦佩和向往。 他回到家中,废寝忘食地钻研这幅草书的精髓。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林羽的书法技艺有了质的飞跃。他在城中举办书法展览,人们看到他的作品,无不为那如龙蛇飞动般的字迹而惊叹。 消息渐渐传开,甚至传到了京城。皇帝听闻墨城有如此书法奇才,便下令召见林羽。林羽来到京城,在皇帝和众大臣面前展示了他的书法。那龙蛇飞动的字迹让众人赞叹不已,皇帝大喜,赐予他丰厚的赏赐,并让他留在京城担任书法教师。 林羽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继续钻研书法艺术,将自己的心得传授给更多的人。他的书法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成为了墨城书法史上的一段传奇。而“龙蛇飞动”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书法笔势矫健生动,如同蛟龙和长蛇在飞舞。正如林羽的书法一般,充满了灵动与活力,展现出了无尽的艺术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龙蛇飞动”的书法作品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牛鬼蛇神
成语拼音
niú guǐ shé shén
成语解释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典故出处
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期,多才而短命的诗人李贺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例如“雄鸡一唱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等名句,至今被人传诵,诗人杜牧还专门给他写《李贺诗序》,评价他的诗为:“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种牛鬼蛇神都纷纷出现,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国家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这个国家的朝政被一群心怀叵测的人所把持,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来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奸臣。他善于谄媚逢迎,凭借着花言巧语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从而在朝中为所欲为。他勾结了一些同样贪婪邪恶的官员,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就如同黑暗中的鬼魅一般,在背地里策划着各种阴谋诡计,妄图永远掌控权力和财富。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这些人敢怒而不敢言。然而,有一位名叫张华的年轻勇士,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痛苦,心中燃起了正义的火焰。张华决定挺身而出,与这些邪恶势力作斗争。 他开始四处奔走,收集李三等人的罪证,试图将他们的恶行揭露出来。李三等人察觉到了张华的行动,对他恨之入骨,想尽办法要除掉他。他们使出各种卑鄙的手段,诬陷张华,让皇帝对张华产生了怀疑。 但张华毫不畏惧,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华终于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李三等人的罪行。他带着证据面见皇帝,将李三等人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帝。皇帝在震惊之余,也意识到了自己被李三等人所蒙蔽。 皇帝大怒,下令彻查此事。最终,李三等人的阴谋被彻底揭露,他们被绳之以法。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欢呼雀跃,纷纷称赞张华是国家的英雄。 这个故事中,李三等人就如同那“牛鬼蛇神”,他们的存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张华则代表着正义和勇气,他勇敢地与这些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正如历史上许多正义之士一样,他们敢于直面黑暗,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应当铭记这些英雄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正义之光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蛇影杯弓
成语拼音
shé yǐng bēi gōng
成语解释
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典故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成语典故
传说古代有个人叫杜宣,一次在人家中饮酒,见杯中好像有一条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始终不见好。朋友询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把那天的情形说了一遍。朋友笑着告诉他那是墙上的箭影而已,他也大笑一声,病不治而愈。
成语造句
那起事件之后,他总是过度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犹如蛇影杯弓般惊慌失措。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在当地颇有名望。 有一天,乐广邀请一位朋友到家中做客。两人在屋里饮酒畅谈,十分惬意。然而,就在朋友举杯喝酒时,他忽然看到酒杯中似乎有一条小蛇在游动。朋友心中一惊,但由于不想扫了乐广的兴致,便强忍着恐惧将酒喝下。可是从那以后,这位朋友就变得精神恍惚,总是觉得心中烦闷,身体也渐渐消瘦下来。 乐广看到朋友的变化,十分疑惑,便询问他原因。朋友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把那天在酒杯中看到蛇的事情告诉了乐广。乐广听后,觉得十分奇怪,因为他的家中根本没有蛇。他仔细地在屋内查看,忽然发现挂在墙上的弓倒映在酒杯中,看起来就像一条蛇。 乐广恍然大悟,他立刻再次邀请朋友到家中,指着墙上的弓向朋友解释了事情的真相。朋友这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是被这虚幻的影子所困扰,心中的恐惧顿时消散。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朋友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 其实在历史上,类似因疑神疑鬼而产生恐惧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晋书·乐广传》中就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它告诫人们不要被没有根据的事情所吓倒,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否则,就像乐广的朋友一样,会因为自己的无端猜测和恐惧而陷入困境。 蛇影杯弓这个成语,正是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来的。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因为过度敏感和疑虑,而对一些虚幻的现象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许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但如果我们能够像乐广一样,冷静地去寻找事情的真相,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同时,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避免被那些虚幻的“蛇影”所困扰,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蛇珠雀环
成语拼音
shé zhū què huán
成语解释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典故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方正学蛇报之妄》:“小人之说不止蛇珠雀环之可笑也。”
成语典故
传说隋侯外出时,看见一条大蛇受伤从中间断开,他给蛇上药救了蛇一命。第二年大蛇衔一颗明珠来报答他。杨宝幼年时,看见一只黄雀被猫头鹰击伤,杨宝将黄雀带回家疗伤,伤好后就飞走了。第二天有一个黄衣童子拿四枚白玉环来报答他。
成语造句
传说中那神秘之地有许多奇珍异宝,其中就有如同蛇珠雀环般珍贵而罕见的宝物。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这个国度中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 在这个国度的边境,有一座被云雾缭绕的高山。据说,在这座山上隐藏着无数的珍宝和神秘的力量。有一天,一位勇敢的年轻猎人决定踏上这座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年轻猎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攀登上了山顶。在山顶上,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洞穴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猎人好奇地走进洞穴,只见洞壁上镶嵌着无数颗璀璨的宝石,如同繁星般闪耀。 在洞穴的深处,猎人发现了一颗散发着神秘光芒的宝珠,这颗宝珠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猎人欣喜若狂,他小心翼翼地将宝珠捧在手中,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然而,他并不知道,这颗宝珠正是传说中的蛇珠。 与此同时,在这个国度的王宫中,国王最喜爱的一只雀鸟突然不见了。这只雀鸟脖颈上戴着一个珍贵的玉环,国王焦急万分,下令全国寻找雀鸟的下落。 猎人带着蛇珠下山后,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国度。有人将猎人手中的蛇珠与国王丢失的雀鸟联系了起来,认为这颗蛇珠就是雀鸟所戴玉环的一部分。 国王听闻此事后,立刻派人将猎人带到王宫。猎人向国王讲述了自己在山上发现蛇珠的经过,但他并不知道这与雀鸟有何关系。国王却坚信猎人手中的蛇珠就是雀鸟环上的一部分,他要求猎人交出蛇珠。 猎人感到十分委屈和无奈,他认为自己只是偶然得到了蛇珠,不应该被无端指责。但在国王的威严下,他不得不交出了蛇珠。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失去蛇珠的猎人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怨恨,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国王得到蛇珠后,也并没有找到丢失的雀鸟,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疑虑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在国度中流传开来,人们开始反思国王的行为和猎人的遭遇。他们意识到,有时候人们会因为过分追求某样东西而忽略了事情的真相,导致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就如同这个蛇珠雀环的故事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发生。人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背后的真相和本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学会客观地看待事物,不要轻易地做出判断和决定,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多年后,猎人离开了这个国度,他带着心中的遗憾和对公正的渴望,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那个蛇珠和雀环的传说,也永远留在了这个国度人们的记忆中,时刻提醒着他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公正的心。
蛇雀之报
成语拼音
shé què zhī bào
成语解释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典故出处
宋·欧阳修《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成语典故
传说隋侯外出时,看见一条大蛇受伤从中间断开,他给蛇上药救了蛇一命。第二年大蛇衔一颗明珠来报答他。杨宝幼年时,看见一只黄雀被猫头鹰击伤,杨宝将黄雀带回家疗伤,伤好后就飞走了。第二天有一个黄衣童子拿四枚白玉环来报答他。
成语造句
他曾经救过那只受伤的小鸟,没想到后来小鸟竟给他带来了重要的信息,这真可谓是蛇雀之报。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杨宝的孩子。杨宝生性善良,十分爱护小动物。 一天,杨宝在山林中玩耍时,突然发现一只受伤的黄雀。这只黄雀不知为何受伤坠落在地,羽毛凌乱,眼神中透露出痛苦与无助。杨宝心疼不已,小心翼翼地将黄雀捧起,带回了家中。他悉心照料黄雀,为它寻找食物,处理伤口。经过杨宝一段时间的精心呵护,黄雀的伤势渐渐痊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然而,杨宝并没有将黄雀据为己有,而是选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将黄雀带到山林中放飞。黄雀在杨宝的头顶盘旋了几圈后,叽叽喳喳地叫着飞走了。杨宝看着黄雀远去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 这天夜里,杨宝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中,有一个黄衣童子前来拜访他。黄衣童子感激地对杨宝说:“我就是你救的那只黄雀,其实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为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我要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你家附近的那片树林里,有一个蛇洞,里面有许多珍贵的珠宝。这些珠宝是对你善良的回报。”说完,黄衣童子便消失了。 杨宝从梦中惊醒,半信半疑地按照黄衣童子所说的位置寻找。果然,他找到了那个蛇洞,在里面发现了许多璀璨夺目的珠宝。杨宝并没有被这些珠宝冲昏头脑,他深知这些财富并非自己通过正当途径所得。于是,杨宝决定将这些珠宝上交给官府,让它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宝的善举传遍了乡里,人们都对他的善良和正直赞叹不已。而杨宝也因为自己的善举,收获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后来,人们将杨宝救黄雀而得到蛇雀之报的故事传颂开来,用来教育后人要心怀善良,多做善事。因为善有善报,就如同杨宝一样,他的一个小小的善举,最终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正如古人所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予我们回报。我们应该向杨宝学习,始终保持善良的本心,用爱去对待这个世界,相信最终也会收获属于我们的“蛇雀之报”。
为蛇画足
成语拼音
wéi shé huà zú
成语解释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典故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成语典故
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成语造句
他本来已经做得很好了,却还要多此一举地去修改,简直是为蛇画足。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有一位画家,他的绘画技艺十分高超,尤其擅长画各种动物。 有一天,这位画家受人之托,要画一幅蛇的画像。画家欣然应允,他提起画笔,聚精会神地开始作画。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蛇便出现在了画布上,那蛇蜿蜒盘旋,形态逼真,仿佛随时都可能从画中游走出来。画家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然而,就在他即将收笔之时,一个奇怪的念头忽然涌上心头。 他看着画中的蛇,心想:“如此逼真的蛇,若是再添上几只脚,岂不是更加完美?”于是,他不顾他人的劝告,执意提起笔,在蛇的身上添画了几只脚。当他完成后,得意洋洋地将画拿给众人欣赏。可是,众人看到画后,却纷纷摇头,面露怪异之色。 其中有一位智者走过来,叹息道:“你这是多此一举啊!蛇本来就没有脚,你为何要给它画上脚呢?这岂不是画蛇添足,破坏了原本的完美。”画家听了,恍然大悟,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一些战争中,有些将领为了显示自己的谋略,过度地布置战术,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原本有利的局面变得混乱不堪。这就如同为蛇画足一般,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事物的本来规律,不要自以为是地去添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否则,就像那位画家一样,原本完美的作品因为多此一举而变得不伦不类。我们应该保持适度和理性,避免为蛇画足这种可笑又可悲的错误,以更加恰当和有效的方式去追求成功和完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握蛇骑虎
成语拼音
wò shé qí hǔ
成语解释
比喻处境极险恶。
典故出处
《魏书·彭城王传》:“彦和手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成语典故
北魏时期,魏高祖死于行宫,彭城王元勰等为防不测,密不发丧,下诏徵世宗会驾。灵柩行至鲁阳,才发丧。当时咸阳王元禧怀疑元勰有阴谋说“你这样做很危险。”元勰怀恨在心说“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成语造句
做这件事真的很危险,简直就像握蛇骑虎一般,让人时刻提心吊胆。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三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时常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 李三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渴望在这个乱世中有所作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有权有势的官员。这位官员见李三机灵聪慧,便将他收为己用,让他帮忙处理一些事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复杂的局面。这位官员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背地里干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勾当。李三深知自己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如同与虎谋皮,但他又不甘心放弃眼前好不容易获得的机会和地位。 就在李三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又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这位官员与一些不法之徒勾结,企图策划一场叛乱,推翻现有的政权。李三意识到,如果他继续留在官员身边,一旦事情败露,他必然会受到牵连,甚至可能会性命不保。然而,如果他现在就离开,官员肯定不会放过他。 李三感觉自己仿佛是握蛇骑虎,左右为难。他既不能轻易地摆脱这个危险的处境,又不能坐视不管,任由这场叛乱发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三决定冒险一试。 他开始暗中收集官员和不法之徒的证据,同时寻找合适的机会将这些证据交给朝廷。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李三成功地将证据交到了朝廷的手中。 朝廷立刻采取行动,将这位官员和他的同谋者一网打尽。李三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重用。 经过这次事件,李三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不能畏惧退缩,也不能盲目冲动,而要冷静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就像他当初处于握蛇骑虎的境地,看似毫无出路,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去寻找机会,最终还是能够摆脱困境,迎来光明。李三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在面对艰难抉择时的一个典范,提醒着人们要坚定信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虚与委蛇
成语拼音
xū yǔ wēi yí
成语解释
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典故出处
《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列子是壶子的学生,学习老庄之道,后来他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就把他介绍给壶子。他们在一起开始斗法比高低,壶子跟季咸虚与委蛇,让他感到难以捉摸,就落荒而逃。列子刻苦学习,修炼老庄之道,终于达到忘我的境界。
成语造句
他虽然表面上和那个人客气周旋,实际上只是虚与委蛇,内心并不认可对方。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魏国。魏国的大夫中有一个名叫应侯的人,他聪明睿智,但为人却颇为圆滑。 当时,魏国与邻国发生了一些争端,局势变得有些紧张。应侯被魏王派去与邻国进行谈判,试图缓和局势。邻国的使者对应侯的态度十分傲慢,言语之间充满了挑衅和威胁。然而,应侯并没有被对方的态度激怒,他始终保持着微笑和礼貌,表面上对邻国使者的各种要求都表示赞同和配合。 在谈判的过程中,应侯看似全心全意地与邻国使者周旋,实际上却在暗中观察对方的弱点和破绽。他不断地附和着对方的话,让对方逐渐放松了警惕。同时,应侯也在心里悄悄谋划着应对之策。 回到魏国后,应侯向魏王详细地汇报了谈判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利用在谈判中掌握到的信息,巧妙地制定了一系列策略,成功地化解了魏国与邻国的争端,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应侯这种表面上敷衍应付,实际上暗中筹划的做法,正是“虚与委蛇”的体现。他没有直接与邻国使者对抗,而是通过巧妙的周旋和应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如同《庄子·应帝王》中所说:“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和强大的对手时,我们不一定非要采取强硬的对抗方式。有时候,像应侯这样采用“虚与委蛇”的策略,表面上顺应对方,暗中却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们也要明白,这种策略需要恰当运用,不能成为我们逃避问题或不真诚待人的借口。同时,我们要学会分辨他人的“虚与委蛇”,以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拨草寻蛇
成语拼音
bō cǎo xún shé
成语解释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典故出处
《晚清文学丛钞·大马扁》第十二回现今惧太后梗阻新改,你反拨草寻蛇,撩起太后那边,好不误事!”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那片草丛中乱翻,没想到这种举动却是拨草寻蛇,引来了隐藏的危险。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三。李三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好奇心特别重。 有一天,李三听说村子后面的山上有一个神秘的洞穴,里面据说藏着无数的宝藏。这个消息让李三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他决定要去一探究竟。 李三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上,开始寻找那个神秘的洞穴。他在山林中穿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洞穴的地方。就如同在拨草寻蛇一般,仔细而执着。 在寻找的过程中,李三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有时候他会遇到陡峭的山坡,几乎让他失足滑落;有时候他会遇到荆棘丛生的地方,把他的衣服和皮肤都划破了。但是李三并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那个洞穴。 经过几天的艰苦寻找,李三终于在一个隐蔽的山谷中发现了那个洞穴的入口。他兴奋地冲进洞穴,然而里面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宝藏,只有一些古老的壁画和一些奇怪的符号。 李三感到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马上离开。他开始研究那些壁画和符号,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经过一番努力,李三发现这些壁画和符号似乎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关于勇敢和智慧的故事。 李三深受启发,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只为了宝藏而冒险,而应该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于是,他带着对那个古老故事的感悟离开了洞穴,回到了村庄。 从那以后,李三不再只是一个好奇的年轻人,他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智慧。他明白了在生活中,不能盲目地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而应该像他寻找洞穴那样,认真、执着地去探索和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他的这段拨草寻蛇般的经历,也成为了村庄里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提醒着大家要保持勇气和智慧,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后汉书·隗嚣传》中所说:“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此乃忠臣孝子之美谭,再接再励之笃行。”李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即使一开始的目标没有达成,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成长。我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困难,在拨草寻蛇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长蛇封豕
成语拼音
cháng shé fēng shǐ
成语解释
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
典故出处
宋·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长蛇封豕,蓄锐深谋,待时而发,其意不浅。”
成语典故
凶岁大兵俨相接,长蛇封豕欲安归。★吴恭亨《得君复上海书却寄》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些恶势力横行霸道,如同长蛇封豕般欺压百姓,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片广袤的土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百姓。 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个国度遭受了严重的威胁。在边境地区,出现了一伙强盗,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同可怕的恶魔一般,让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强盗人数众多,且十分凶悍,他们行动迅速,像长蛇一般灵活,又如封豕一般贪婪残暴。 国王得知此事后,十分忧心,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纷纷献策,但都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时,一位年轻勇敢的将军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愿意带领军队去平定这伙强盗。 国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将军的请求。将军率领着一支精锐的部队,踏上了征程。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强盗的藏身之地。 在与强盗的战斗中,将军身先士卒,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的士兵们也个个奋勇杀敌,毫不退缩。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强盗们终于被击败了,他们四处逃窜,如同丧家之犬。 将军带领着军队乘胜追击,将强盗们一网打尽,彻底消除了这个威胁。百姓们得知强盗被打败的消息后,欢呼雀跃,纷纷对将军表示感激和敬意。 从此,这个国度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安宁。而这位将军的英勇事迹也被人们传颂了很久很久,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邪恶势力,我们不能退缩,要用勇气和智慧去战胜它们,就像那位将军一样,坚决地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让长蛇封豕般的恶势力无所遁形。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春蚓秋蛇
成语拼音
chūn yǐn qiū shé
成语解释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典故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成语典故
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
成语造句
他的书法笔法凌乱,毫无章法,简直就像春蚓秋蛇。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 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自幼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勤奋练习,不断追求着书法技艺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书法有了一定的名气。然而,他慢慢开始有些骄傲自满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钻研。在一次书法交流会上,张华遇到了一位年长的书法家。这位书法家看了张华的作品后,微微摇头,说道:“你的书法,看似有些模样,但仔细端详,却如春蚓秋蛇,杂乱无章,缺乏神韵和力度。”张华听了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的书法已经很不错了,不明白为何会得到这样的评价。 回到家后,张华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书法家的话。他开始翻阅大量的古代书法经典,研究那些书法大家的作品。他发现,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每一笔每一划都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韵味,而自己的作品与之相比,确实相差甚远。 于是,张华决定放下骄傲,重新开始刻苦练习。他每天早起晚睡,临摹经典,钻研笔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他的字不再如春蚓秋蛇般杂乱,而是变得刚劲有力、韵味无穷。 后来,张华的书法在当地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人们提起他的书法,无不称赞有加。而张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就如同书法,如果只是随意为之,便会如春蚓秋蛇般不成样子;只有用心钻研,才能写出令人赞叹的佳作。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别人的批评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让自己不断进步。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成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佛口蛇心
成语拼音
fó kǒu shé xīn
成语解释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典故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成语典故
我面貌虽丑,心地却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对你关怀备至,实际上却是佛口蛇心,背后不知道在谋划着什么坏事。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表面上看起来温和善良,总是面带微笑,对人彬彬有礼,让人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人。 张华经常出入寺庙,在众人眼中,他对佛祖极为虔诚,时常在寺庙中诵经礼佛,还会慷慨地向寺庙捐赠香火钱。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 然而,背地里的张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他利用自己伪善的外表,欺骗了许多人。他与一些不法商人勾结,在商业交易中使用各种欺诈手段,谋取暴利。对于那些妨碍他利益的人,他会暗中使坏,想尽办法陷害他们,让他们陷入困境。 有一次,一个老实本分的商人因为与张华竞争一个生意,张华便心生嫉妒。他表面上与这个商人交好,还假意给他提供一些所谓的“商业建议”,实际上却在暗中布局。他偷偷散播谣言,诋毁这个商人的声誉,导致这个商人失去了许多合作伙伴,生意一落千丈。而张华则趁机抢走了这个生意,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一次,一个穷苦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向张华借了一些钱。张华表面上爽快地答应了,还说不需要老人着急还钱。然而,当老人因为一些意外情况无法按时还钱时,张华却立刻翻脸不认人。他带着一群恶狠狠的手下,逼迫老人还钱,甚至还威胁要将老人的房子收走。老人无奈之下,只好四处借钱来还张华的债务。 时间久了,张华的真面目渐渐被一些人察觉。人们开始对他感到恐惧和厌恶,纷纷指责他是一个佛口蛇心的人。他表面上装作虔诚的信徒,实际上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 这个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警示着后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就如同张华这般,用虚假的善良外表来掩盖其邪恶的内心,如同那佛口蛇心,令人防不胜防。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奸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表现得忠心耿耿,背地里却结党营私,祸国殃民。他们的行为最终都会被揭露,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似美好的表象,以免被那些佛口蛇心的人所欺骗和伤害。
佛口蛇心-成语图片
惊蛇入草
成语拼音
jīng shé rù cǎo
成语解释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典故出处
《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成语典故
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明·李贽《初潭集·师友四》
成语造句
他的书法笔势犹如骏马奔腾,自由奔放,甚至有时达到了惊蛇入草的境界。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书法世界中,有一位名叫张旭的大家。 张旭出身世家,自幼便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常纵情于山水之间,在自然的美景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有一次,张旭在郊外漫步,偶然间看到一条蛇突然窜入草丛之中。那蛇灵动的身姿、快捷的动作,让他心中猛然一动。他呆呆地站在原地,反复回味着蛇入草那一瞬间的神韵。回到家中,张旭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笔,试图将那蛇的灵动与迅捷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日夜苦练,不断地尝试和琢磨。张旭借鉴蛇在草丛中穿梭的姿态,让自己的笔触变得更加自由流畅、变幻莫测。他的字仿佛也有了生命一般,时而如惊蛇般迅速游走,时而又沉稳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旭的书法技艺越发精湛。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纷纷赞叹他的书法犹如惊蛇入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以能拥有张旭的一幅字为荣。 张旭的惊蛇入草般的书法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书法界,更为后世的书法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让人们看到了艺术与自然之间那微妙的联系,以及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重要性。 正如古人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旭正是通过对自然中惊蛇入草这一景象的感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惊蛇入草,成为了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
灵蛇之珠
成语拼音
líng shé zhī zhū
成语解释
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典故出处
《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成语典故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三国·魏·曹植《与汤德祖书》
成语造句
在这众多的艺术作品中,那幅画作独具魅力,宛如灵蛇之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随侯的诸侯。随侯统治的国家虽然不大,但他却是一位心地善良且有远见的君主。 有一次,随侯在外出巡游时,在路边看到了一条受伤的大蛇。这条蛇痛苦地扭动着身躯,身上有一道深深的伤口,似乎是被什么利器所伤。随侯心生怜悯,立即命令随从们小心地将蛇带回王宫,并找来最好的医者为它治疗伤口。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大蛇的伤口逐渐愈合,它也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为了报答随侯的救命之恩,这条大蛇在某一天突然口吐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珠,然后悄然离去。随侯得到这颗宝珠后,爱不释手,将它视为珍宝。 这颗宝珠便是闻名遐迩的“灵蛇之珠”,它光芒四射,价值连城。随侯的国家也因为拥有这颗灵蛇之珠而声名远扬。 许多其他诸侯得知随侯拥有如此稀世珍宝后,纷纷前来拜访,希望能一睹灵蛇之珠的风采。然而,随侯深知这颗宝珠的珍贵和独特意义,并不轻易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蛇之珠的传说越传越广。它不仅仅是一颗珍贵的宝物,更成为了智慧和感恩的象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灵蛇之珠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它提醒着人们要心怀善意,即使是对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也应给予尊重和关爱。就如同随侯对那条受伤大蛇的救助,最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珍贵回报。正如《老子》中所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随侯以他的善良和仁爱,得到了灵蛇之珠这一无价之宝,也让他的国家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灵蛇之珠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赞美那些极其珍贵、难得之物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龙蛇混杂
成语拼音
lóng shé hùn zá
成语解释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典故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文殊》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成语典故
此时龙蛇混杂,是非莫辨,安知我辈不是姜尚之所使耳?在将军不得不疑。★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
成语造句
这所学校招生没有严格的筛选机制,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真可谓龙蛇混杂。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一段时期局势动荡,社会混乱。 那时,有一个名为清水镇的地方,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各方势力交汇于此。这里既有心怀正义的侠客,也有作恶多端的盗匪;既有老实本分的百姓,也有投机取巧的商贩。真可谓是龙蛇混杂。 一天,一位名叫林风的年轻侠客路过清水镇。他听闻此地混乱不堪,但还是决定在此停留一晚,次日再赶路。进入镇中,他看到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争吵声,有叫卖声,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笑声。 林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在客栈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张昊的书生。张昊也是路过此地,对这里的混乱局面深感忧虑。两人相谈甚欢,决定一起在镇中逛逛,看看能否为这里做些什么。 他们在镇中行走时,遇到了一伙盗匪正在欺负一位老人。林风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与盗匪展开搏斗。张昊则在一旁大声呼喊,吸引了周围一些正义之士的加入。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盗匪们被击退。 然而,他们的举动也引起了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的注意。这些人暗中勾结,想要对付林风他们。就在林风与张昊准备离开清水镇时,他们遭到了暗算。 关键时刻,幸好有一位隐藏在镇中的高手出手相助,才让他们化险为夷。经过这次事件,林风与张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清水镇的复杂局势。 他们意识到,在这样龙蛇混杂的地方,想要维持正义并非易事,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决定留下来,联合更多的正义力量,共同对抗邪恶势力,努力让清水镇恢复往日的平静与秩序。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清水镇的局势逐渐好转,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也有所收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正义与邪恶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在龙蛇混杂的局面中坚守正义,为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在动荡时期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三蛇七鼠
成语拼音
sān shé qī shǔ
成语解释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典故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在那个混乱的组织里,人员良莠不齐,就像三蛇七鼠般,各怀心思,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三个性格迥异的人,被大家私下称为“三蛇”,还有七个行为不端的家伙,被唤作“七鼠”。 这“三蛇”分别是:狡诈多端的李甲,他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他人,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心狠手辣的王乙,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贪婪无度的赵丙,对财富有着无尽的渴望,常常巧取豪夺。 那“七鼠”呢,分别是:偷鸡摸狗的孙丁、好吃懒做的吴戊、搬弄是非的郑己、坑蒙拐骗的钱庚、游手好闲的周辛、蛮横无理的朱壬和胆小怕事的褚癸。 起初,这个小镇还算安宁祥和,人们安居乐业。然而,自从“三蛇七鼠”在镇上为非作歹,百姓的生活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李甲凭借他的巧舌如簧,哄骗了不少老实人的钱财。王乙则常常以武力威胁他人,强占他人的财物和土地。赵丙更是与一些不法商人勾结,操纵市场,使得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孙丁等人也没闲着,他们时不时地偷取百姓的家禽家畜,让人们损失惨重。吴戊整天无所事事,却总想着蹭吃蹭喝。郑己到处散播谣言,挑拨邻里之间的关系。钱庚以各种骗局骗取他人的信任,然后将其财物席卷一空。周辛整日在街上闲逛,惹是生非。朱壬仗着自己的蛮横,欺负弱小。褚癸虽然胆小,但也跟着其他人做一些小恶。 百姓们对“三蛇七鼠”的恶行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林贤的年轻书生回到了家乡。林贤饱读诗书,深知百姓的疾苦,他决定挺身而出,为乡亲们讨回公道。 林贤先是收集了“三蛇七鼠”的种种罪行证据,然后向县衙告状。县令大人本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听闻此事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将“三蛇七鼠”捉拿归案。 经过一番审讯,“三蛇七鼠”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最终,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关进了大牢。 从此,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百姓们对林贤的英勇行为赞不绝口,而“三蛇七鼠”的恶名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警示,告诫后人莫要作恶,否则必将受到惩处。
蛇口蜂针
成语拼音
shé kǒu fēng zhēn
成语解释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她为人阴险,待人接物常常口蜜腹剑,实际上有着蛇口蜂针般的心肠。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朴实善良的百姓。这个小镇虽不大,但也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镇里有个叫李四的人,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平日里与人相处也算平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李四的为人并非如表面那般简单。 李四是个极其自私自利的人,他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他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与邻里发生争执,甚至不惜使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镇里遭受了旱灾,粮食收成大幅减少。大家商议着共同节约用水,共度难关。可李四却偷偷地在夜间多取用公共水源,浇灌自己家的田地,全然不顾其他人家的农田因缺水而干裂。 还有一回,镇上组织大家一起修路,以便更好地与外界通商。每家每户都出了力,唯有李四不仅不出力帮忙,还在一旁冷嘲热讽,说这是白费力气。当道路修好,镇里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李四却又想从中分一杯羹,试图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更多的利益。 李四的种种行为,让镇里的人们对他十分厌恶和警惕。他就像一只隐藏在暗处的毒蜂,随时可能用他那尖锐的“针”来伤害他人;又似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让人防不胜防。 一位路过此地的智者听闻了李四的事迹,不禁感叹道:“此人真是蛇口蜂针,看似平常,实则阴毒狠辣,伤人于无形。”正如古人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李四以小人之心行不义之事,终会自食恶果。 后来,李四因为欺诈他人的财物,被受害者告到了官府。官府查明真相后,对李四予以严惩。他不仅失去了财富,还在镇里声名狼藉,再也没有人愿意与他往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心怀善良,正直坦荡。若如李四这般蛇口蜂针,自私阴狠,最终只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蛇食鲸吞
成语拼音
shé shí jīng tūn
成语解释
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在商业竞争中,某些企业为了扩张势力,采用不正当手段,简直就是蛇食鲸吞其他弱小的同行。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一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那是一个战乱频繁、诸侯纷争的时代。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两个强大的势力逐渐崛起,分别是盘踞在北方的“霸天”势力和雄踞南方的“凌云”势力。 霸天势力的首领是一位野心勃勃、手段狠辣的霸主,名叫苻坚。他麾下兵强马壮,一心想要征服四方,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而凌云势力的领袖则是一位睿智沉稳、善于谋略的君主,叫做刘裕。 苻坚凭借着强大的兵力,率先对周边的弱小势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弱小的诸侯国在他的淫威之下,纷纷屈服,成为他的附属。然而,这种迅速的扩张并没有让苻坚满足,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凌云势力。 苻坚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南征。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着南方进发。一路上,苻坚自以为胜券在握,甚至放出狂言:“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但刘裕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深知苻坚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且苻坚的统治残暴不仁,不得人心。于是,刘裕精心布置防线,等待着苻坚的到来。 当苻坚的大军抵达战场时,刘裕指挥若定,他的军队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而苻坚的军队却因为长途行军和对南方地形气候的不适应,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苻坚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惨败,他的军队如鸟兽散,伤亡惨重。 经此一役,苻坚的势力元气大伤,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分裂和叛乱。而刘裕则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收复了失地,还逐步蚕食着苻坚的领土。 刘裕的策略就如同蛇食鲸吞一般。他没有像苻坚那样急功近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他先从小的城池和领地入手,逐步积累实力和资源。然后,再对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地发起攻击,慢慢削弱敌人的力量。 在刘裕的精心谋划下,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最终,他成功地取代了苻坚,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新的霸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冲动,而应该像刘裕那样,有策略、有耐心,才能实现最终的胜利。蛇食鲸吞,看似缓慢,实则是一种稳健而有效的方法。
蛇头鼠眼
成语拼音
shé tóu shǔ yǎn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人群中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那蛇头鼠眼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可疑。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一个叫王二,一个叫李三。 王二长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平日里总是贼眉鼠眼,让人看了心生厌恶。他没有正经的营生,整日游手好闲,到处闲逛,寻找着能不劳而获的机会。 李三呢,脑袋长得尖尖的,眼睛细长,看上去就给人一种狡猾阴险的感觉,真可谓是蛇头鼠眼。他和王二臭味相投,常常勾结在一起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这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富商。富商带着满满几车的货物,准备在小镇上做一笔大买卖。王二和李三得知这个消息后,那贪婪的心思瞬间就被勾了起来。他们暗中观察着富商的一举一动,谋划着如何能从富商那里捞到一笔不义之财。 到了夜里,月黑风高,正是作案的好时机。王二和李三悄悄地摸到了富商存放货物的仓库。他们蹑手蹑脚,生怕弄出一点声响。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得手的时候,守夜的人突然出现,大声呵斥。王二和李三顿时惊慌失措,撒腿就跑。 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的恶行最终还是被发现了。小镇的居民们对他们的行为愤怒不已,纷纷要求严惩这两个为非作歹之人。 在公堂上,王二和李三依旧不知悔改,还试图狡辩。县令看着他们那副蛇头鼠眼的模样,心中早已明了他们的品性恶劣。县令严词厉色地说道:“尔等作恶多端,以为能逃脱律法的制裁?今日定要让你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最终,王二和李三被绳之以法,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这个故事也在小镇上传开,人们以此为戒,教育子女要品行端正,莫要长成那蛇头鼠眼、心怀不轨之人。
蛇蝎心肠
成语拼音
shé xiē xīn cháng
成语解释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她平日里对待他人冷漠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行为让人认清了她蛇蝎心肠的本质。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一位名叫丽妃的女子。她出身卑微,却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心机,一步步踏入了皇宫的深处。 初入宫时,丽妃只是众多宫女中的一员,过着平凡而辛劳的生活。然而,她心中燃烧着强烈的欲望,渴望摆脱这种低贱的身份,获得无上的权力和荣耀。 丽妃深知,要在这尔虞我诈的宫廷中立足,必须依靠手段和谋略。于是,她开始刻意接近皇帝身边的权贵,用尽甜言蜜语和谄媚之态,逐渐赢得了他们的欢心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丽妃的机会终于来了。皇帝的原配皇后因病去世,后宫之位空缺。丽妃看准时机,在那些权贵的帮助下,用尽各种阴谋诡计,铲除了众多竞争对手,最终成功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成为皇后之后,丽妃的野心愈发膨胀。她开始嫉妒那些受皇帝宠爱的妃子,认为她们是自己地位的威胁。于是,她那蛇蝎心肠逐渐展露无遗。 有一位名叫云妃的女子,因才情出众且温柔善良,深得皇帝的喜爱。丽妃心生嫉妒,便设计陷害云妃。她先是在云妃的饮食中下毒,然后嫁祸给其他妃子,导致后宫一片混乱。皇帝虽然心生疑虑,但因证据不足,也无法定云妃的罪。 然而,丽妃并未就此罢休。她又买通了云妃身边的宫女,诬陷云妃与外臣私通。皇帝听闻此事,龙颜大怒,下令将云妃打入冷宫。云妃在冷宫中受尽折磨,最终含冤而死。 丽妃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后宫众人的恐惧和愤怒,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朝中一位忠臣,察觉到了后宫的乱象,冒死向皇帝进谏,痛斥丽妃的蛇蝎心肠和种种恶行。皇帝开始对丽妃产生了怀疑,暗中派人调查。 最终,皇帝查明了真相,对丽妃的罪行感到痛心疾首。他下令将丽妃废黜,打入冷宫,让她在孤独和悔恨中度过余生。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那些拥有蛇蝎心肠、心术不正之人,即便能一时得逞,最终也难逃正义的审判和惩罚。
蛇心佛口
成语拼音
shé xīn fó kǒu
成语解释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典故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成语典故
王魁你恶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黄泉,也须把你这歹魂儿勾,定与我倒断了前番呪。★明·王玉峰《焚香记·构祸》
成语造句
他平日里看起来和善可亲,可实际上总是在背后算计别人,真是蛇心佛口。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个名叫李义的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但从小就聪明过人,心思敏捷。 李义长大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进入了官场。起初,他表现出一副兢兢业业、为民请命的模样,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和百姓的称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义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他渐渐被权力和财富所迷惑,心中萌生出了贪婪和私欲。他开始想方设法地攀附权贵,不择手段地谋取高位。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义表面上依旧对人笑脸相迎,满口仁义道德,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正直善良之人。但实际上,他在背后策划着各种阴谋诡计,陷害忠良,打压异己。 有一次,朝廷要选拔一位官员去治理一个受灾严重的地区。李义深知这是一个获取更多权力和财富的好机会,于是他主动请缨。在皇帝面前,他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拯救灾民的决心,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打动,便任命他前往。 可到了灾区,李义完全变了一副嘴脸。他不仅没有积极地组织救灾,反而中饱私囊,将朝廷拨发的救灾物资据为己有。对于那些敢于揭露他罪行的正直官员,他则设计诬陷,使其遭到罢黜。 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李义却用花言巧语蒙蔽了上级的耳目,让他们以为自己在灾区治理有方。 最终,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察觉到了李义的恶行,经过一番艰难的调查和搜集证据,将他的罪行一一揭露在皇帝面前。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李义严惩。 李义这种蛇心佛口之人,终究没有逃脱正义的制裁。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和善,内心险恶的人。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生活中,我们切不可被他人的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免被蛇心佛口之人所欺骗和伤害。
蛇欲吞象
成语拼音
shé yù tūn xiàng
成语解释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典故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生意场上不知满足,妄图获取远超自身能力的利益,这种贪婪的行径无异于蛇欲吞象。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都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 村里有一个名叫张三的农夫,他为人勤劳善良,但却一直梦想着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一天,张三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洞穴。出于好奇,他走进洞穴,竟在里面发现了一箱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 张三喜出望外,他带着这些财宝回到家中,购置了大片的田地,建造了宽敞的房屋,还雇佣了许多工人为他劳作。渐渐地,张三成为了村里最富有的人。 然而,财富并没有让张三满足,他的欲望愈发膨胀。他开始觊觎邻村的土地和财产,用尽各种手段去兼并和掠夺。 有一次,张三听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矿山,如果能够得到这座矿山,他的财富将会翻倍增长。于是,张三不顾家人的劝阻,倾尽所有的财富,招募了大批的工人和士兵,准备去夺取那座矿山。 在前往矿山的途中,张三遇到了一位智慧的老者。老者看着张三贪婪的模样,摇头叹息道:“年轻人,你这是蛇欲吞象啊!欲望无穷无尽,最终会害了你自己。”但张三哪里听得进去,他一心只想着那座矿山。 当张三带领着他的队伍到达矿山时,才发现那里已经有强大的势力在守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张三的队伍损失惨重。最终,张三不仅没有得到矿山,还失去了他之前所拥有的一切。 回到村庄的张三,变得一无所有,曾经的房屋和田地都已不复存在。他这才懊悔不已,想起了老者的那番话,明白是自己无尽的贪婪和欲望导致了如今的下场。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做人切不可蛇欲吞象,要懂得知足常乐,否则最终将一无所有。正如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我们应该珍惜已经拥有的,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被贪婪的欲望所驱使,陷入无尽的深渊。
为蛇添足
成语拼音
wéi shé tiān zú
成语解释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同为蛇画足”。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做这件事之前我们应该深思熟虑,以免像画蛇添足那样,不仅没起到好效果,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家族专门负责祭祀活动。有一次,祭祀仪式需要献上一壶美酒。家族中的长辈们经过商议,决定将这壶美酒赏给前来帮忙的人们一同享用。 然而,人多酒少,这可如何是好?大家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分配的方法。有人提议:“我们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众人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大家纷纷拿起树枝,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画起蛇来。有一个人画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画好了。他得意洋洋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心想:“这酒肯定是我的了!”他放下树枝,准备端起酒壶开怀畅饮。但他转念一想:“我就算现在不喝酒,等他们画好,这酒也跑不了。不如趁此机会再给我画的蛇添上几只脚,让它看起来更加完美。” 于是,他拿起树枝,开始给蛇添脚。就在他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画好了蛇。那个人毫不客气地一把夺过酒壶,笑着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这壶酒应该归我!”说完,便仰头一饮而尽。而那个给蛇添脚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酒被别人喝掉,懊悔不已。 这便是“为蛇添足”的故事。它警示着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不仅无益,反而可能会坏事。正如《战国策·齐策二》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后人常以“画蛇添足”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多余的举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三国时期的马谡,在守卫街亭时,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舍弃水源而将大军屯驻在山上,自以为是地想要出奇制胜,结果导致街亭失守,破坏了整个战局。这正是一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当汲取“为蛇添足”的教训,做事恰到好处,避免过度和不必要的行为,方能顺利达成目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错误。
膝语蛇行
成语拼音
xī yǔ shé xíng
成语解释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典故出处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那威严的上司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简直是膝语蛇行。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官场之中,有这样一位官员,名叫赵礼。 赵礼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起初,他怀揣着满腔的抱负和正直之心,立志要为百姓谋福祉,做一个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好官。 然而,官场的复杂和诱惑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随着职位的不断升迁,他所面临的权力争斗和利益纠葛也日益增多。在一次重要的政务决策中,赵礼因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得罪了一位位高权重的权贵。这位权贵对赵礼怀恨在心,开始暗中设计陷害他。 面对权贵的打压,赵礼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发现,单纯依靠自己的正直和才华,很难在这波谲云诡的官场中立足。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前途,赵礼的内心开始动摇,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信念。 他开始主动向权贵示好,在权贵面前,他变得卑躬屈膝,“膝语蛇行”。每次见到权贵,他都会恭敬地跪在地上,用谦卑的语气说话,像蛇一样小心翼翼地爬行着靠近,以博取权贵的欢心和信任。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胸怀正义的赵礼,如今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不惜抛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一些正直官员的不满和鄙夷,但赵礼却浑然不觉,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权欲之中。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朝廷的政治风云变幻,那位权贵因犯了重罪而被严惩。赵礼作为他的党羽,也受到了牵连。曾经的荣华富贵瞬间化为泡影,他不仅被罢官免职,还遭到了百姓的唾弃和指责。 回顾自己的一生,赵礼悔恨不已。他意识到,自己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了正道,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切不可像赵礼那样“膝语蛇行”,失去尊严和良知,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枭蛇鬼怪
成语拼音
xiāo shé guǐ guài
成语解释
比喻丑恶之徒。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世间有诸多奇异现象,让人难以理解,仿佛到处都隐藏着枭蛇鬼怪。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朴实的村民。这个村庄宁静而祥和,人们依靠着农耕和畜牧为生,过着简单却充实的日子。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某一天被打破了。村庄附近的山林中,开始频繁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夜晚,常常能听到阴森恐怖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村民们的家畜也接二连三地失踪,不见踪影。 村里有一位勇敢而聪慧的年轻人,名叫李明。他决定深入山林,探寻这些诡异事件的真相。当他踏入山林时,四周的气氛异常阴森,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窥视着他。 走着走着,李明来到了一个幽深的山谷。这里弥漫着浓雾,让人看不清前路。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风中夹杂着诡异的声响,仿佛是魔鬼的低吟。 就在李明小心翼翼前行时,一个巨大的黑影从他头顶掠过。他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形状怪异的飞鸟,其翅膀宽大,眼神凶狠,让人不寒而栗。这只飞鸟似乎在警告他,不要继续深入。 李明并没有被吓倒,他继续前进。不久,他发现了一个洞穴,洞口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当他靠近洞口时,只见洞穴内闪烁着诡异的光芒,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奇怪的声音。 他壮着胆子走进洞穴,里面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只见洞壁上爬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蛇,有的色彩斑斓,有的体型巨大,它们扭动着身躯,吐着信子,仿佛在举行着某种邪恶的仪式。 在洞穴的深处,李明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怪物。它身形似枭,却长着蛇的尾巴,面目狰狞,散发着恐怖的气息。这便是传说中的枭蛇鬼怪,它一直在这片山林中为非作歹,残害生灵。 李明深知,若不除掉这个怪物,村庄将永无宁日。他悄悄退出洞穴,回到村庄,召集了村里的强壮青年,准备与这枭蛇鬼怪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他们带着武器,再次来到洞穴。面对枭蛇鬼怪,他们毫不退缩,奋勇向前。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明等人终于凭借着勇气和智慧,将这枭蛇鬼怪制服,为村庄带来了安宁。 从此,这个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祥和。而李明和村民们的英勇事迹,也被人们传颂于世,成为了激励后人勇敢面对困难和邪恶的典范。
行行蛇蚓
成语拼音
háng háng shé yǐn
成语解释
形容字体如蛇蚓盘绕,难以辨认。
典故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宋·利登《野农谣》诗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这幅书法作品笔法凌乱,毫无章法,简直就像行行蛇蚓,让人难以辨认。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贤的书生。李贤自幼聪慧过人,对书法艺术更是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李贤家境贫寒,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努力,每日都在破旧的书房中挥毫泼墨,不断磨练自己的书法技艺。他深知,要想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时光荏苒,李贤的书法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他始终觉得自己的作品还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和灵魂。为了寻求突破,他决定离开家乡,游历四方,拜访各地的书法名家,汲取他们的精髓。 在旅途中,李贤历经风雨,饱尝艰辛。但他从未放弃,每到一处,他都会虚心请教,仔细观察名家的作品,用心揣摩其中的笔法和意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贤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的墙壁上刻满了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草书作品让他眼前一亮。那幅作品笔画流畅,气势磅礴,犹如龙飞凤舞,却又不失严谨和规整。 李贤站在那幅作品前,久久凝视,心中仿佛有一道灵光闪过。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那种独特韵味,其实就在于对笔画的自由掌控和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回到家中,李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法创作。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笔法和规则,而是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笔画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李贤的书法终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的作品笔画灵动,形态各异,有时如苍松翠柏,挺拔有力;有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有时又如行行蛇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蕴含着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渐渐地,李贤的书法名声传遍了整个小镇,甚至吸引了周边城镇的文人墨客前来欣赏和交流。人们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称其为书法艺术的珍品。 然而,李贤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书法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于是,他继续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追求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李贤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正如他那行行蛇蚓般独特的书法作品,虽看似不规则,却蕴含着无限的魅力和可能。
养虺成蛇
成语拼音
yǎng huǐ chéng shé
成语解释
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
典故出处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起初对那些小错误不以为意,未曾及时纠正,结果养虺成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局势动荡,纷争不断。 有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名为赵括。起初,他在朝堂上表现得忠心耿耿,为君主出谋划策,解决了不少难题,也因此赢得了君主的信任和百姓的赞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括的权力欲望逐渐膨胀。他开始利用君主的信任,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对于一些正直敢言的官员,他设计陷害,使其被贬谪流放。对于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却加以笼络,收为己用。 朝中一些有识之士察觉到了赵括的变化,纷纷向君主进谏,提醒君主要警惕赵括的行为,以防其日后酿成大祸。但君主却不以为然,认为赵括是自己的得力臣子,不会有二心。 就这样,赵括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的所作所为也越来越肆无忌惮。他私自扩充军队,收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 终于,有一天,赵括觉得时机成熟,公然起兵造反。君主这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但此时,赵括已成气候,其军队势如破竹,直逼王宫。 在这危急关头,君主虽奋力抵抗,却已无力回天。最终,这个国度陷入了混乱和战火之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回顾这段历史,正是因为君主对赵括的恶行一味纵容,没有及时加以制止和惩处,才使得赵括“养虺成蛇”,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对于那些潜在的威胁和错误的行为,必须要防微杜渐,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一旦其发展壮大,必将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蛇两头
成语拼音
yī shé liǎng tóu
成语解释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典故出处
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在处理问题时总是犹豫不决,立场摇摆不定,就像一蛇两头,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想法。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一个名叫临阳的小城。这座小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百姓们原本过着平静而富足的生活。 然而,城中有两个势力相当的家族,分别是赵家与钱家。赵家世代从商,积累了巨额的财富;钱家则在官场颇有根基,人脉广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阳的一些重要资源的分配引发了两大家族的激烈争夺。赵家凭借着雄厚的财力,试图在商业领域独占鳌头;钱家则依靠官场的关系,试图为自家谋取更多的利益。两大家族互不相让,矛盾日益尖锐。 原本团结一致守护临阳的民众,也因为这两大家族的争斗而被分化。有人支持赵家,认为商业的繁荣才能带来真正的富裕;有人则拥护钱家,觉得官场的庇护才是长治久安的保障。 就在这时,一位智慧的老者站了出来。他深知两大家族的争斗若持续下去,临阳必将陷入混乱。他召集了城中的百姓,对他们说道:“如今赵家与钱家的争斗,犹如一蛇两头,互不相让,却不知最终会两败俱伤,而我们临阳也将遭受重创。大家应当齐心协力,劝诫两大家族以和为贵,共同为临阳的发展出力。” 可百姓们大都觉得自身力量微薄,难以改变局面。 终于,赵家与钱家的争斗愈演愈烈,甚至不惜动用各种手段互相攻击。赵家的生意受到钱家在官场的打压,钱家的一些官员也因赵家的暗中使绊而丢了官职。 临阳的经济逐渐萧条,治安也变得混乱不堪。曾经繁华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此时,赵家与钱家才意识到他们的争斗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在那位智慧老者的再次劝解下,终于决定放下成见,携手合作。 经过一番努力,临阳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而赵家与钱家也明白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让临阳长治久安,让家族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部的争斗如同“一蛇两头”,若不能协调统一,最终只会带来灾难;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发展,走向成功。
一蛇两头-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分类
贬义的52个成语
表示团结的40个成语
包含千的70个成语
关于四个大的79个成语
包含百的53个成语
形容认真负责的42个成语
包含**有余的46个成语
类似就坡下驴的44个成语
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的38个成语
形容好的在前面,坏的在后面的10个成语
更多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