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搜索
书籍
成语分类
切換繁體
贬义的52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贬义的成语:这些成语通常带有负面的含义,用来描述不好的行为、品质或情况等。
出尔反尔
成语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成语解释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成语造句
他之前明明答应得好好的,到关键时刻却出尔反尔,这让大家都很失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君主名叫卫成公。 卫成公执政初期,有一次他与郑国发生了冲突。郑国实力强大,卫成公担心自己的国家会受到威胁,于是他决定向陈国寻求帮助。陈国的国君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出了军队支援卫国。在陈国军队的帮助下,卫国成功地抵御了郑国的进攻。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陈国也遇到了困难,他们希望卫国能够出兵相助。可是,此时的卫成公却忘记了当初陈国对他的帮助,竟然拒绝了陈国的请求。陈国国君对卫成公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他认为卫成公是一个不讲信用、出尔反尔的人。 卫成公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谴责。大家都觉得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遵守承诺和道义。 《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反复无常,不讲信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一开始许下承诺,但当需要兑现时却反悔或者改变主意。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们应该以卫成公为鉴,坚守自己的承诺,做到言出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对于那些出尔反尔的人,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承诺,以免受到伤害。在社会交往中,信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家都遵守信用原则,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
尔虞我诈
成语拼音
ěr yú wǒ zhà
成语解释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典故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成语造句
在那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各种利益纠葛,常常是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兼并不断,局势十分混乱。 在一个小诸侯国中,有两位大臣,甲和乙。他们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各怀心思。甲一心想要往上爬,获取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而乙也有着自己的盘算。 当时,这个诸侯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大国的威胁,国内人心惶惶。甲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在国君面前不断进言,声称自己有绝妙的策略可以应对危机,以此来博取国君的信任。而乙则暗中观察着甲的一举一动,等待着时机。 一次,国君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另一个国家进行外交谈判。甲极力推荐自己去,声称自己能够为国家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国君犹豫之际,乙站出来表示支持甲,还说了许多赞美甲的话。国君见乙也如此赞同,便同意让甲前往。 甲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出使之路,却不知乙早已在背后布置好了一切。乙偷偷地向那个国家的大臣通风报信,透露了甲的一些弱点和计划。 当甲到达那个国家后,谈判一开始进行得还算顺利。然而,随着对方逐渐掌握了他的情况,局面开始变得对他不利。对方利用甲的弱点不断施压,让甲陷入了困境。 甲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乙的圈套,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局面。最终,谈判以失败告终,甲灰溜溜地回到了国内。 国君对甲的表现十分失望,而乙则趁机在国君面前数落甲的种种不是。国君一怒之下,罢免了甲的官职,而乙则顺势取代了他的位置。 然而,乙并没有得意太久。不久之后,另一个大臣丙也对乙的位置虎视眈眈。丙学着乙之前的手段,开始对乙尔虞我诈。在权力的斗争中,乙也最终尝到了被人算计的滋味。 这个诸侯国就在这样的内斗和尔虞我诈中逐渐衰落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人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相互欺骗和争斗,而最终往往是两败俱伤,国家也陷入动荡和危机之中。正如《左传》中所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当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和真诚,只剩下尔虞我诈时,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恶贯满盈
成语拼音
è guàn mǎn yíng
成语解释
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典故出处
《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成语典故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成语造句
他作恶多端,犯下了无数罪行,最终落得个恶贯满盈的下场。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胡霸的恶霸。他自幼生性残忍,好勇斗狠,凭借着一股蛮力和狠劲在乡里为非作歹。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霸纠结了一群地痞流氓,组成了自己的势力。他们欺压百姓,强占民田,抢夺财物,无恶不作。百姓们对他们是敢怒不敢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胡霸不仅在民间作恶,还妄图染指官场。他贿赂官员,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了一些权力,更是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他开设赌场,放高利贷,逼得许多人家破人亡。 有一次,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因为借了胡霸的高利贷无法偿还,胡霸便命人将他打得半死,还强行霸占了他的房屋和田地。农民的妻子和孩子流离失所,哭诉无门。 城里的一位老学者看到胡霸的种种恶行,痛心疾首,他多次向官府上书,揭露胡霸的罪行,但都被胡霸花钱摆平,老学者自己也遭到了胡霸的报复和威胁。 胡霸的恶行越积越多,百姓们对他的怨恨也越来越深。终于,在一次胡霸强抢民女的时候,百姓们忍无可忍,群起而攻之。他们联合起来,将胡霸和他的手下围困起来。 消息传到了官府,官府也意识到胡霸已经恶贯满盈,不能再任由他为所欲为。于是,官府派出大批官兵,将胡霸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经过审讯,胡霸的种种罪行被一一揭露,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百姓们得知胡霸被严惩的消息后,无不拍手称快。他们终于摆脱了这个恶魔的压迫,生活重新恢复了平静。而胡霸这个名字,也成为了人们口中恶贯满盈的代名词,警示着后人要秉持正义,不可为非作歹。正如《尚书·泰誓》中所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任何恶事做尽的人,最终都逃不过应有的惩罚。
刚愎自用
成语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成语解释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成语典故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縠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成语造句
他总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种刚愎自用的行为导致他经常犯错。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郑昭公继位。然而,郑昭公的弟弟公子突却有着勃勃的野心。 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雍氏的女儿,雍氏在宋国很有势力。于是,在宋国的支持下,公子突发动了叛乱,迫使郑昭公逃离郑国,自己登上了国君的宝座,称为郑厉公。 郑厉公继位后,任用了祭仲为太宰。祭仲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臣,但郑厉公却渐渐对他产生了猜忌。郑厉公认为祭仲权力过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想要除掉他。 郑厉公找来祭仲的女婿雍纠,让他设计谋害祭仲。雍纠虽然答应了,但心中却十分纠结,毕竟一边是自己的岳父,一边是国君。他的妻子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几番询问之下,雍纠不小心透露了这个阴谋。 祭仲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他果断地采取行动,先下手为强,处死了雍纠。郑厉公得知计划失败,大骂雍纠:“谋及妇人,宜其死也。”随后,郑厉公被迫逃离郑国。 郑厉公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盲目地想要除掉祭仲,结果却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流亡。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郑厉公这样刚愎自用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和建议。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让他们陷入困境,甚至遭遇失败。 西楚霸王项羽,也是一个典型的刚愎自用之人。他在楚汉相争中,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却因为不听从谋士的建议,多次错失良机,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刚愎自用的人,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固执,而忽视了周围的情况和他人的智慧。他们不懂得集思广益,不懂得合作与妥协,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吸取教训,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被自己的偏见和固执所束缚,要学会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避免重蹈刚愎自用者的覆辙。
勾心斗角
成语拼音
gōu xīn dòu jiǎo
成语解释
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典故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报地势,钩心斗角。”
成语典故
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晚唐帝王的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十分感慨,就写一篇《阿房宫赋》来讽喻当时的统治者,文章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原文如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成语造句
在那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同事之间常常勾心斗角,让人感到十分疲惫。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庞大的王朝。王朝中,宫廷里的生活表面上看似华丽无比,实则充满了复杂的权谋和争斗。 在这个宫廷中,有两位权臣,分别是甲大人和乙大人。他们都极具野心,渴望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竞争逐渐变得激烈起来。 甲大人善于察言观色,经常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以此来博得皇帝的欢心。他还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了一批官员为他效力。乙大人也不甘示弱,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朝廷中建立了一定的威望。同时,他也在悄悄地谋划着如何击败甲大人。 为了争夺权力,他们开始使用各种手段。甲大人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乙大人,说他心怀不轨,企图谋反。而乙大人则通过揭露甲大人的一些不法行为来还击。他们的争斗不仅仅局限于言语上的交锋,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在一次重要的朝政会议上,甲大人提出了一个看似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但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乙大人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阴谋,于是当场提出了反对意见,并详细地阐述了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弊端。甲大人见自己的计划被识破,心中十分恼怒,但又不好当场发作。 此后,他们之间的争斗变得更加激烈和隐蔽。他们在宫廷中各自设立了自己的情报网络,试图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他们还在朝廷官员中挑拨离间,使得官员们之间也充满了矛盾和猜忌。 这种勾心斗角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给王朝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宫廷中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压抑,许多无辜的官员也被卷入其中,受到了牵连。 最终,这场争斗以甲大人的失败而告终。皇帝察觉到了他们之间的争斗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于是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罢免了甲大人的官职,并对乙大人进行了警告。虽然乙大人在这场争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也深知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并非他所追求的。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勾心斗角的争斗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历史上,许多王朝和政权正是因为内部的争斗而走向衰落和灭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倡导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好大喜功
成语拼音
hào dà xǐ gōng
成语解释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典故出处
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成语典故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又向汉室要求和亲,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假和亲的意见,就派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是一个想做大事、统一天下的人,国家渐渐强大起来。
成语造句
他总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一些难以实现的目标,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帝王,他的故事充满了争议。 汉武帝刘彻,一位极具雄心壮志的统治者。在他统治的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他决心要建立不世功勋,让大汉的威名远扬。他积极开拓疆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为了打击北方的匈奴,他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领大军深入大漠,历经多次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欲望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他渴望更大的成就,更大的荣耀。 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他不顾国家财力和民力的承受能力,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建设工程。他下令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时,他的频繁战争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百姓们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但汉武帝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沉浸在自己的宏图伟业中,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荣耀。 然而,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最终还是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国内经济面临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汉武帝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劝谏,但他却不以为然。 直到晚年,汉武帝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好大喜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和决心改正的态度。 汉武帝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好大喜功的例子。他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强大,但过度追求功绩却让他迷失了方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痛苦。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欲望所驱使,要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到适度、合理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横行霸道
成语拼音
héng xíng bà dào
成语解释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成语典故
贾府的亲戚薛蟠来贾府名义是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学习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不在乎。目的是想结识些纨绔子弟,他结识“香怜”、“玉爱”两个风流学生,整天在外胡作非为,代管学生的贾瑞对他不闻不问,任他横行霸道。
成语造句
那伙地痞流氓在这一带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搞得大家怨声载道。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厉公在位期间,国内有一位权臣名叫祭足。祭足权势滔天,他凭借着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在郑国横行无忌,为所欲为。 祭足在朝堂之上常常专横跋扈,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对于郑厉公的一些决策也时常擅自更改。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百姓们怨声载道。许多正直的大臣对他的行为深感不满,但由于祭足的权势太大,众人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祭足为了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竟然强行霸占了一处肥沃的土地。那片土地原本是属于一位平民百姓的,这位百姓失去土地后生活陷入了困境。他鼓起勇气到朝堂上申诉,希望郑厉公能为他做主。然而,祭足却当着郑厉公的面,将这位百姓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并威胁说如果他再敢闹事,就将他严惩不贷。郑厉公虽然心中对祭足的行为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祭足的横行霸道还体现在他对其他诸侯国的态度上。他经常依仗郑国的国力,对周边的小国进行欺凌和侵略。有一个小国因为不愿意向郑国屈服,祭足便率领大军前去攻打。在战争中,祭足残忍地杀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使得这个小国的人民对郑国充满了仇恨。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足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他的所作所为终于引起了郑国百姓和大臣们的强烈反抗。一些大臣们暗中联合起来,密谋推翻祭足的统治。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他们成功地将祭足赶下了台。郑厉公也借此机会重新掌握了政权,开始对国家进行整顿和改革。 祭足因为自己的横行霸道,最终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而郑国也在郑厉公的领导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仗着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终究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善良,以谦逊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正如《史记》中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为人民着想,不横行霸道,才能长治久安。
狐假虎威
成语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成语解释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典故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成语造句
那只小狗在大狗面前总是耀武扬威,好像在狐假虎威一般。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森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老虎是这片森林当之无愧的霸主,它威风凛凛,凶猛无比,其他动物都对它敬畏有加。 有一天,一只狐狸在森林中觅食。这只狐狸聪明狡黠,它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来获取食物。正当狐狸四处寻找食物的时候,突然与老虎不期而遇。老虎看到狐狸,立刻两眼放光,心想这可是一顿美味的食物。狐狸见状,心中大惊,但它很快就镇定下来,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狐狸挺直了身子,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对老虎说:“老虎,你可知道我是谁?我可是上天派来管理这片森林的使者,所有动物都要听从我的指挥。如果你胆敢吃我,上天一定会惩罚你的。”老虎听了,心中半信半疑,但看到狐狸那自信的模样,它也有些迟疑了。 狐狸看到老虎有些犹豫,便趁热打铁,继续说道:“你若是不信,可以跟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了我是怎样的反应。”老虎心想,这样也好,便决定跟着狐狸一探究竟。 狐狸大摇大摆地在前面走,老虎则悄悄地跟在后面。当其他动物们看到狐狸身后跟着威风凛凛的老虎时,都吓得四散逃窜。狐狸得意地回头看了一眼老虎,说:“看到了吧,它们都如此惧怕我,这就是我的威严。”老虎此时心中虽然还是有些疑惑,但也开始相信狐狸的话了。 就这样,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耀武扬威了一番。而老虎呢,因为被狐狸的谎言所迷惑,暂时放过了这顿“美餐”。 后来,这个故事在森林中流传开来,其他动物们都知道了狐狸的诡计。它们明白,狐狸其实只是在借助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大家。这也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人就像这只狐狸一样,仗着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他人,而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实力。而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人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他们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正如《战国策·楚策一》中所说:“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这便是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由来,它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借助他人权势来逞强的人,也提醒着我们要善于分辨真假,不要被表象所蒙蔽。
见利忘义
成语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成语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典故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成语典故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造句
他为了那一点私利,竟然做出这种事,真是个见利忘义的人。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虞孚的人。虞孚生活贫苦,一直渴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富裕的生活。 有一次,他听说种漆树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于是便决定投身于这个行业。他四处借钱,购置了树苗,辛勤地种植和照料漆树。经过几年的努力,漆树终于长大,可以割取漆液了。 虞孚非常高兴,他看到了财富在向他招手。然而,他心中的贪欲也被渐渐激发出来。为了能获取更多的钱财,他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他在漆液中偷偷掺杂了一些劣质的东西,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产出更多的“漆”去售卖。 虞孚的一位朋友得知了他的所作所为,便前来劝告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做生意应该讲究诚信,不能见利忘义。如果你的名声坏了,以后就很难再立足了。”但虞孚哪里听得进去,他满脑子都是即将到手的财富,完全不顾朋友的忠告。 当他带着这些掺杂了杂质的漆去市场售卖时,一开始确实因为量大且价格相对便宜吸引了不少买家。虞孚得意洋洋,觉得自己的办法真是太妙了。可是,没过多久,那些买了他的漆的人发现漆的质量很差,根本无法达到他们所需要的效果。于是,虞孚的名声迅速传遍了整个地区,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见利忘义的人。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愿意和虞孚做生意,他的漆再也卖不出去。他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因为前期的投入而欠下了巨额债务。虞孚后悔不已,但此时已经为时太晚。他终于明白了,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抛弃诚信和道义,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 正如《论语》中所记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不是利益。而像虞孚这样的小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原则,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口蜜腹剑
成语拼音
kǒu mì fù jiàn
成语解释
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典故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典故
出处:《资治通鉴 唐纪 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对人友好热情,实则口蜜腹剑,经常在背后算计别人。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李林甫。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靠着家族的背景和自己的钻营,逐渐在仕途上崭露头角。 李林甫表面上总是笑容满面,对人十分和蔼可亲,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善良温和的人。但实际上,他内心阴险狡诈,心怀叵测。 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李林甫为了能够爬上更高的职位,用尽各种手段去排挤和陷害那些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官员。他常常在皇帝面前说一些甜言蜜语,让皇帝对他深信不疑。而对于那些他视为竞争对手的官员,他则在背后耍阴谋、使绊子,想尽办法让他们倒霉。 有一次,一位正直的官员因为看不惯李林甫的所作所为,在朝堂上公开批评了他。李林甫表面上不动声色,还装作虚心接受的样子,可暗地里却恨透了这位官员。不久之后,他就捏造罪名,向皇帝进谗言,导致这位官员被贬官流放。 还有一次,一位很有才能的大臣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李林甫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他故意和这位大臣交好,在他面前说了很多夸赞和奉承的话,让大臣对他放松了警惕。然后,李林甫趁着大臣不注意,偷偷在皇帝面前说了很多大臣的坏话,并且歪曲事实,让皇帝对大臣产生了怀疑。最终,大臣也被皇帝疏远,失去了原本的地位。 李林甫的这种口蜜腹剑的行为,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大家虽然对他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但由于他深受皇帝信任,所以都敢怒不敢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林甫的恶行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臭。然而,他却依然不知悔改,继续在朝堂上为所欲为。 最终,李林甫的所作所为还是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他也遭到了历史的唾弃。“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也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那些表面和善,内心险恶的人。正如《资治通鉴·唐纪》中所记载的李林甫的种种行径,让后人看到了他伪善背后的丑恶嘴脸。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生活中警惕那些口蜜腹剑的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免受到伤害。同时,我们自己也要秉持真诚和善良,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两面三刀
成语拼音
liǎng miàn sān dāo
成语解释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典故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成语典故
马均卿妻子和赵令史同谋,诬告马均卿的小妾张海棠害死丈夫,并强夺张海棠的儿子。后经包拯查明真相,将儿子判归海棠,在调查过程中,马妻竭力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会玩弄两面三刀的手法,是一个贤惠的女人。
成语造句
他这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人处世两面三刀,实在让人难以信任。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三的人。李三表面上看起来和和气气,与镇上的人相处也算融洽。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富商,想要在这里投资一些生意。李三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凑上前去,对富商阿谀奉承,表现得极为热情友好,声称自己可以帮富商解决很多问题,获取了富商的信任。 然而,背地里,李三却有着另外一副面孔。他偷偷找到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与他们密谋如何从富商那里捞取好处。他们商量着等富商投资后,就制造各种麻烦,让富商陷入困境,然后李三再以帮忙解决问题为由,索要高额的报酬。 富商按照计划开始投资做生意,一切都看似很顺利。但不久之后,麻烦果然如李三所谋划的那样接踵而至。货物莫名其妙地丢失,店铺也时常遭到一些人的骚扰。富商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李三装作很关心的样子出现了,假惺惺地表示愿意帮忙,但需要富商付出很大一笔钱财。富商无奈之下,只能答应了李三的要求。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李三继续在富商背后搞小动作。他一边收取富商的钱财,一边又和那些地痞流氓勾结,让麻烦持续不断。 镇上有一位老人,他看出了李三的两面三刀行径。老人想起了历史上那些类似的人物和事件,感慨地说:“这种两面三刀之人,古往今来都不乏其例。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最终,富商察觉到了李三的阴谋,他愤怒不已,决定离开这个小镇,不再继续投资。李三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他的真面目也被镇上的人所知晓,人们纷纷对他唾弃和谴责。李三在镇上再也无法立足,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这个故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两面三刀之人的丑恶嘴脸,也提醒人们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免遭受损失和伤害。
狼狈为奸
成语拼音
láng bèi wéi jiān
成语解释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典故出处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成语典故
传说从前有一只狼和一只狈一起来到牧民的羊圈外面准备偷羊吃,羊圈很高,它们跳不过去,于是想出一个办法,由狼站在狈的脖子上,狼用前脚去抓羊。这样狼伸出前爪狠狠地抓住一只羊拖出羊圈与狈一起享用美餐一顿。
成语造句
他们为了私利勾结在一起,做出了许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简直就是狼狈为奸。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只狼和一只狈。狼生性凶残,善于奔跑和攻击;狈则较为狡猾,头脑灵活。 有一天,狼在森林中寻找食物时,遇到了一群猎人。它慌忙逃窜,却不小心掉进了猎人设下的陷阱。狼在陷阱中挣扎了许久,却始终无法逃脱。就在它感到绝望的时候,狈出现了。狈看到狼被困在陷阱中,心中便有了主意。它绕着陷阱走了几圈,然后对狼说:“我可以帮你逃出来,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狼急切地问:“什么条件?”狈狡黠地说:“以后我们要一起合作,共同寻找食物,所得的食物要平分。”狼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为了能逃脱陷阱,还是答应了狈的要求。 于是,狈找来了一根长长的树枝,伸进陷阱中让狼咬住。然后,狈用力地拉着树枝,狼也用尽全力往上爬。经过一番努力,狼终于从陷阱中爬了出来。从那以后,狼和狈就开始了它们狼狈为奸的合作。 它们经常一起出没在森林中,寻找那些弱小的动物下手。狈会利用它的智慧,想出各种计谋来诱骗猎物,而狼则凭借着它的凶猛和力量进行攻击。它们配合默契,屡屡得手。 有一次,它们盯上了一只老山羊。狈悄悄地绕到了老山羊的背后,而狼则在正面张牙舞爪地吓唬老山羊。老山羊被吓得不知所措,就在它犹豫的时候,狈突然从后面冲出来,将老山羊撞倒在地。狼立刻扑上去,咬住了老山羊的脖子。就这样,它们成功地捕获了老山羊。 随着时间的推移,狼和狈的恶行越来越多,森林中的动物们都对它们恨之入骨。然而,它们却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 在《酉阳杂俎》中就曾记载:“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这充分说明了狼和狈这种相互勾结、为非作歹的行为是多么令人唾弃。它们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其他动物,也破坏了森林的和谐与安宁。 然而,善恶到头终有报。最终,它们的恶行引起了森林中一位智慧的长者——狐狸的注意。狐狸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来对付狼和狈。它利用狼和狈之间的贪婪和不信任,设下了一个陷阱。当狼和狈再次按照以往的方式去捕捉猎物时,却落入了狐狸的陷阱。它们挣扎了许久,却始终无法逃脱。最终,它们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为了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做坏事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和善良,远离那些狼狈为奸的行为和人。
老奸巨猾
成语拼音
lǎo jiān jù huá
成语解释
猾:狡诈。指非常阴险狡诈的人。
典故出处
《宋史·食货志上》:“老奸巨猾;匿身州县;舞法扰民;盖甚至前日。”
成语典故
唐玄宗时期,宰相李林甫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阴险毒辣的人,他表面上装得十分忠厚和善,说话总是甜言蜜语,经常是暗藏毒计,被他陷害的人还认为他够义气。凡是唐玄宗信任的人,他总是去巴结、离间,背后进行打击报复。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看起来和蔼可亲,实际上却是个老奸巨猾的人,在生意场上常常使用各种手段来获取利益。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中,有一位名叫王猛的官员。他表面上看起来和蔼可亲,对人总是笑脸相迎,但实际上,他内心极其险恶,是一个典型的老奸巨猾之人。 王猛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择手段,一步步爬上了高位。他善于揣摩上司的心思,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恰当的话,以此来博取上司的欢心和信任。同时,他又极为善于笼络人心,对于那些对他有用的人,他会想尽办法去讨好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有一次,朝廷准备推行一项重要的改革政策。王猛深知这项政策如果实施成功,将会对自己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他开始在暗中策划阴谋。他先是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说这项改革政策会损害百姓的利益,引起了百姓的恐慌和不满。然后,他又暗中勾结一些心怀叵测的官员,一起上书反对这项改革政策。 皇帝看到这么多人反对,开始犹豫起来。王猛趁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夸大改革政策的弊端,让皇帝最终放弃了这项改革政策。王猛的阴谋得逞了,但国家却因此失去了一次发展的大好机会。 不仅如此,王猛还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在地方上设立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让百姓们苦不堪言。他还纵容自己的手下欺压百姓,强占百姓的土地和财产。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但又敢怒不敢言。 然而,王猛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被一些正直的官员发现了。他们联名上书皇帝,揭露了王猛的种种罪行。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将王猛逮捕入狱。经过审讯,王猛的罪行一一被揭露出来。最终,皇帝下令将王猛处死,以平民愤。 王猛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个反面教材,他的老奸巨猾和不择手段让人们深感厌恶和唾弃。他的下场也警示着人们,做人要正直善良,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否则最终必将自食恶果。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王猛这样的老奸巨猾之人并不少见,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历史的审判和唾弃。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穷凶极恶
成语拼音
qióng xiōng jí
成语解释
穷:极端。形容极端残暴凶恶。
典故出处
《汉书·王莽传赞》:“穷他极恶,流毒诸夏。”
成语典故
西汉末年,王莽凭借国丈的身份,改国号“新”,声称变法,实际是复古,使农业与商业受到很大的打击,他大肆搜集民间美女进宫,实行残暴统治,搜刮民脂民膏,把长安城闹得鸡犬不宁。《汉书》评论他是穷凶极恶,流毒诸夏。
成语造句
那个歹徒在大街上公然行凶,其穷凶极恶的模样令人胆寒。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之中。这个国家原本繁荣昌盛,但由于昏庸的统治者和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的操纵,社会秩序逐渐崩塌。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名叫恶霸的人。他从小就生性残忍,为非作歹,毫无怜悯之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恶行愈发肆无忌惮,他纠结了一群同样恶贯满盈的人,组成了一个帮派,四处欺压百姓,抢夺财物。 恶霸和他的手下们在乡里横行霸道,百姓们苦不堪言。他们强占民宅,逼迫百姓们交出自己的财产,若是有人稍有反抗,便会遭到残酷的殴打甚至杀害。一时间,整个国家都被笼罩在恐惧之中。 有一次,恶霸听闻一位老人家中藏有珍贵的宝物,便带人冲进老人家中。老人苦苦哀求,说那宝物是他家祖传之物,对他意义非凡。但恶霸哪里会听,他命人将老人打得奄奄一息,然后抢走了宝物。 朝廷也曾多次派兵围剿恶霸一伙,但恶霸十分狡猾,总是能逃脱追捕。他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觉得无人能奈何得了他。 百姓们对恶霸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直到有一天,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挺身而出。他深知恶霸一伙的穷凶极恶,决定要彻底铲除这个祸害。将军经过精心策划,终于找到了恶霸的藏身之处。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将军带领士兵们与恶霸一伙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恶霸一伙拼死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将军打败。恶霸被生擒,他的手下们也纷纷落网。 百姓们得知恶霸被擒,无不欢呼雀跃。他们终于摆脱了这个长久以来的噩梦。而恶霸也因为他的穷凶极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处以极刑。从此,这个国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安宁,百姓们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正如《荀子·荣辱》中所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我们应该秉持善良与正义,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丧心病狂
成语拼音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成语解释
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典故出处
《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成语典故
南宋时期,秦桧被金太宗的弟弟挞懒遣送回南宋,他谎称自己杀死看守逃回南宋,取得宋高宗的信任,担任宰相,主张对金称臣,谋害抗金的岳飞父子,校书郎范如圭气愤地责问秦桧为什么会是如此丧心病狂、倒行逆施呢?。
成语造句
他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简直令人发指。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故事。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有一个名为公孙恶的人。他本出生于普通人家,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尽的贪婪和邪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孙恶凭借着一些不正当的手段,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势力。 公孙恶的欲望不断膨胀,他开始觊觎更高的权力和财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择手段,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死活和感受。他与一些同样心怀叵测的人勾结在一起,在地方上为非作歹。他们欺压百姓,强占民田,弄得民不聊生。百姓们对公孙恶等人敢怒不敢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次,公孙恶听闻有一处宝藏的传闻,据说那宝藏价值连城。他立刻像着了魔一般,不顾一切地想要得到它。为了找到宝藏的下落,他对那些可能知晓线索的人严刑拷打,用尽各种残忍的手段,甚至不惜杀害无辜之人。许多人因为他的丧心病狂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当地有一位正直的官员,名叫李义。他看到公孙恶的所作所为,痛心不已,决定挺身而出,制止公孙恶的恶行。李义收集了公孙恶的种种罪证,准备将他绳之以法。然而,公孙恶得知了李义的行动,竟然丧心病狂地派人去暗杀李义。李义在与公孙恶的爪牙的搏斗中身负重伤,但他依然没有放弃,顽强地与邪恶势力抗争。 百姓们看到李义的坚持和勇敢,也逐渐鼓起勇气,纷纷站出来反抗公孙恶。他们团结一心,与公孙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公孙恶的势力被逐渐瓦解,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丧心病狂的行为最终会遭到唾弃和制裁。我们应当坚守正义和道德底线,不能被贪婪和欲望蒙蔽了心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正如古人所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孙恶的下场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我们要以史为鉴,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恬不知耻
成语拼音
tián bù zhī chǐ
成语解释
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典故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成语典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为神宗时宰相,主持变法(列宁曾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崔公度有口吃病,不健谈,但头脑异常清醒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他作的赋深得欧阳修、王安石、韩琦等名士的赏识。公度布衣出身,朝中无亲朋可依靠,于是专以顺附谄媚王安石为务,经常不分昼夜向王安石请安,即使在厕中相遇,也莫不诚惶诚恐。一次他尾随王安石之后,手执其衣带尾,王安石回顾疑惑不解,公度却笑着说:“相公,您的衣带有点污垢,我已小心地用袍袖擦干净了。”见者无不耻笑,而他自己却不以为耻。
成语造句
他做了那么多坏事,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简直是恬不知耻。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有一个贵族子弟,名叫卫灵公。卫灵公为人荒淫无道,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 在卫国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王孙贾。王孙贾虽然身处混乱的朝堂,但他依然心怀国家,希望能够劝谏卫灵公改邪归正,重振卫国。然而,卫灵公却对王孙贾的劝谏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卫国与邻国发生了冲突。卫灵公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结果遭遇了惨败。战争失败后,卫灵公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将责任推卸给了其他大臣。王孙贾对卫灵公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 在一次朝会上,王孙贾忍无可忍,直言不讳地对卫灵公说:“大王,您身为一国之君,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如今更是因为您的轻率导致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您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卫灵公听了王孙贾的话,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恬不知耻地说:“这有什么,人生短暂,及时行乐才是最重要的。”王孙贾听到卫灵公这样的回答,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他深知,卫灵公已经无药可救,卫国的前途也将一片黯淡。然而,王孙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努力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希望能够在黑暗中找到一丝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的局势越来越糟糕。百姓生活困苦,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而卫灵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荒淫生活中,对国家的命运毫不关心。 最终,卫国在卫灵公的统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恬不知耻的君主是如何将一个国家带入深渊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要有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领导者,而不是像卫灵公这样恬不知耻、只知享乐的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些只顾自己私欲而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统治者,往往会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虎作伥
成语拼音
wèi hǔ zuò chāng
成语解释
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典故出处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成语典故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造句
他居然为了那点利益去帮助恶霸欺负弱小,简直就是为虎作伥,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处深山的小村庄。村子虽然不大,但村民们一直过着宁静而祥和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一只凶猛的老虎从山林中窜出,打破了村庄的平静。这只老虎异常残暴,它在村庄附近频繁出没,伤害村民和牲畜,让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村里有个年轻勇敢的猎人,名叫李明。他看到老虎给大家带来的灾难,决心除掉这只恶虎。于是,他带上自己的弓箭和猎刀,进入山林追踪老虎。 经过几天的艰苦寻找,李明终于找到了老虎的踪迹。在一场激烈的搏斗中,李明不幸受了重伤,但他依然顽强地与老虎周旋。最终,老虎也身负重伤逃走了。 老虎逃到了一个阴暗的山洞里,它躺在地上,气息奄奄。这时,一个邪恶的鬼魂出现了。这个鬼魂生前就是个为非作歹的人,死后也不得安息。他看到老虎的惨状,心中生出了一个恶毒的念头。他对老虎说:“我可以帮你恢复力量,但你要答应我,以后要听我的指挥,一起去伤害更多的人。”老虎为了报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鬼魂施展邪术,让老虎的伤势迅速痊愈,并且变得更加凶猛。从此,老虎和这个鬼魂一起,开始在附近的村庄肆虐。鬼魂总是先出现在一些人的面前,迷惑他们,然后指引老虎去袭击这些人。而那些被鬼魂迷惑的人,就像是被控制了一样,乖乖地走向老虎,成为老虎的口中之食。 人们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感到十分恐惧,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后来,有一位路过的智者听说了这件事,他告诉大家:“这只老虎是在那个邪恶鬼魂的驱使下作恶,那些被迷惑的人就像是在为虎作伥啊。” 李明得知这个情况后,知道自己必须再次挺身而出。他不顾身上的伤痛,四处寻找对付老虎和鬼魂的办法。终于,他从一位老猎人那里学到了一种特殊的法术,可以克制鬼魂。 李明带着法术,再次进入山林。经过一番艰难的寻找和战斗,他终于找到了老虎和鬼魂。他施展法术,与老虎和鬼魂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李明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勇气,终于成功地打败了老虎和鬼魂,为人们除掉了这个巨大的祸害。 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为了纪念李明的勇敢和功绩,将他的故事传颂了下去。而“为虎作伥”这个成语,也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帮助恶人作恶的人。这个故事提醒着人们,要保持警惕,不要成为邪恶势力的帮凶,要勇敢地与恶势力作斗争,维护正义和善良。
唯利是图
成语拼音
wéi lì shì tú
成语解释
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典故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秦桓公经常不讲信义,他与晋厉公在令狐签订盟约,回国后就背信弃义,怂恿狄、楚去进攻晋国,他对楚王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晋厉公非常气愤,派大臣吕相去与秦国绝交,两国断交后不久就发生了战争。
成语造句
某些商人只看重利益,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完全是唯利是图的表现。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王五的商人。王五生长在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往来频繁。 王五从小就对赚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头脑灵活,善于发现商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那份对利益的渴望渐渐变得扭曲,他开始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一切。 有一次,王五得知一种珍贵药材即将在市场上短缺,价格会大幅上涨。他立刻倾尽所有资金大量购进这种药材,完全不顾其他商人的劝告。果然,如他所料,药材价格飙升,他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囤积居奇,故意抬高价格,使得许多急需这种药材治病的百姓陷入困境。 城中的一位老大夫看在眼里,他找到王五,劝他不要如此唯利是图,要考虑到百姓的疾苦。王五却不屑一顾地说:“我只关心我自己能赚多少钱,其他人与我何干。”老大夫无奈地摇摇头,叹息道:“古往今来,那些只顾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王五依然我行我素,他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谴责。然而,他完全不在乎这些声音,继续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后来,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可以替代这种珍贵药材的物品出现了,价格更为低廉,效果也不错。百姓们纷纷转向购买这种替代品,王五囤积的大量药材瞬间变得无人问津。他的财富急剧缩水,生意也一落千丈。 最终,王五陷入了困境,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短视。他想起了老大夫的话,懊悔不已。但此时已经为时太晚,他的名声已经败坏,再也没有人愿意和他做生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唯利是图的人往往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一切,却忽视了道德和长远的利益。正如古人所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只追求利益,而应该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笑里藏刀
成语拼音
xiào lǐ cáng dāo
成语解释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典故出处
《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成语造句
他表面上对人热情友好,实际却心怀叵测,是个笑里藏刀的人。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人叫李义府。他外表温和,总是带着笑容,让人觉得他十分友善。 李义府最初因文采出众而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得以入朝为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贪婪和阴险逐渐暴露出来。 唐高宗即位后,李义府善于迎合皇帝的心意,因此更加得到宠信。他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打击异己,结党营私。 当时,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叫杜正伦,他对李义府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经常在朝堂上与他争论。李义府表面上对杜正伦客客气气,笑容满面,但背地里却一直在寻找机会陷害他。 有一次,李义府抓住了杜正伦的一个小失误,添油加醋地向唐高宗告状。唐高宗听信了他的话,将杜正伦贬官。从此,李义府更加肆无忌惮,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的是深深的恶意和阴谋。 他对于那些不服从他或者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总是表面上装作很友好,然后在暗中策划,寻找机会将他们除掉。很多人被他的外表所迷惑,直到遭受了他的毒手才恍然大悟。 李义府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谴责,但他仗着皇帝的宠信,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然而,善恶终有报,他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被唐高宗察觉。唐高宗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下令将他流放。 李义府的故事成为了“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的典型例证。他用温和的笑容掩盖了内心的阴险和狠毒,就如同藏在刀鞘中的利刃,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出击,给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警惕那些笑里藏刀的人,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灾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义府这样笑里藏刀的人并不少见,他们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恶名,也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以史为鉴,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远离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一丘之貉
成语拼音
yī qiū zhī hé
成语解释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典故出处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成语典故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成语造句
那两个人经常一起做坏事,他们是一丘之貉,都不是什么好人。
成语故事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杨恽的人。杨恽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然而他的性格却有些狂放不羁。 杨恽曾因告发霍氏谋反有功,被封为平通侯。但他并未因此收敛自己的言行,反而时常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和对一些官员的不满。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怨恨。 有一次,杨恽看到当时的官场中存在着许多虚伪、贪婪的官员,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杨恽对这种现象深感厌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意思是说,古代的那些坏人和现在的这些人没什么两样,都是一路货色。 杨恽的这句话很快就传了出去,那些被他批评的官员们自然对他更加愤恨。他们抓住杨恽信中的这句话,大做文章,向皇帝告状,说杨恽心怀不满,诋毁朝廷。皇帝听后大怒,下令将杨恽逮捕入狱。 尽管有一些人替杨恽求情,但最终皇帝还是决定将杨恽贬为庶人。杨恽失去了官职和地位,心中十分郁闷。然而,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依旧我行我素。 不久之后,杨恽又因为一些事情再次触怒了皇帝,这次皇帝没有再留情面,直接下令处死了杨恽。 杨恽的遭遇令人叹息,他本有才华和能力,却因为自己的言行而给自己招来祸端。而他所说的“一丘之貉”这个成语,也从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彼此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坏家伙的一群人。就如同历史上的许多奸臣佞臣,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与那些正直善良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看到这样类似的人物存在,他们就像是同一座山丘上的貉,本质上并无区别。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要善于分辨善恶,不要被那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认清那些真正的“一丘之貉”,以免受到他们的伤害和影响。
夜郎自大
成语拼音
yè láng zì dà
成语解释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典故出处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成语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成语造句
他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其实不过是夜郎自大罢了。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叫做夜郎。夜郎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由于地处偏远,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 当时,汉朝的使者出使到了夜郎。夜郎的国王从来没有见过汉朝使者这样的人物,也不知道汉朝的强大和广阔。当使者向他介绍汉朝的情况时,夜郎国王竟然傲慢地问道:“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哪个更大?” 使者听了,感到十分惊讶和可笑。他耐心地向夜郎国王解释说:“汉朝拥有广阔的土地,人口众多,城市繁荣,文化昌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夜郎国王却根本不相信使者的话,他依然坚信自己的国家是最伟大的。 使者回到汉朝后,将夜郎国王的无知和傲慢告诉了皇帝。皇帝和大臣们听了,都不禁摇头失笑。从此,“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见识浅薄却又自以为是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古代,有些小国的君主因为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就容易产生盲目自大的心理。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国家的一点成就,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的,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和复杂。 就如同夜郎国王一样,只看到了自己眼前的一小片天地,却误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这种自大的心态不仅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和了解外部世界,才能真正开阔自己的视野,避免陷入“夜郎自大”的误区。 我们应该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的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就或者优势而骄傲自满,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专横跋扈
成语拼音
zhuān hèng bá hù
成语解释
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典故出处
《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狂妄自大、凶悍蛮横的大将军梁冀,凭着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不可一世,仅一句话就杀了吕放全家。汉顺帝死后,梁冀不把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他们放在眼里,操纵朝中大权。汉桓帝忍无可忍决心杀死这个专横跋扈的将军。
成语造句
他在公司里行事作风如同专横跋扈一般,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导致员工们都对他颇有怨言。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为公孙述的人。他原本是西汉末年的一个地方官。 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纷纷出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公孙述抓住机会,占据了益州等地,自称为王。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公孙述开始变得越来越骄横。他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可以无视其他势力的存在。 公孙述在自己的领地内专横跋扈,为所欲为。他随意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对于手下的大臣和将领,他也毫不客气,经常凭借自己的喜好和情绪来决定他们的生死和前程。 有一次,一位忠诚的大臣向公孙述进谏,希望他能够收敛一些,多关心百姓的疾苦。然而,公孙述不仅不听,反而大发雷霆,认为这位大臣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他当即下令将这位大臣处死,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直言进谏。 公孙述的专横跋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抗。一些地方的百姓纷纷组织起来,反抗他的统治。同时,其他的割据势力也对他虎视眈眈,准备寻找机会攻打他。 然而,公孙述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他坚信自己的实力足以应对任何挑战,却忽视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最终,刘秀率领的汉军崛起,开始对公孙述的势力发动进攻。失去了民心的公孙述军队节节败退,他的统治也岌岌可危。在绝境之中,公孙述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公孙述的专横跋扈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一个教训,提醒人们不能过于骄横跋扈,要懂得尊重他人,关注民心所向,否则必将自食恶果。这个故事也让“专横跋扈”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时刻警示着后人。
作威作福
成语拼音
zuò wēi zuò fú
成语解释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典故出处
语出《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语典故
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7年后,汉顺帝重用议郎李固。李固为人正直,疾恶如仇,看不惯宦官专权。孙程对他恨之入骨,想置之死地而后快,诬陷李固妄自尊大、依仗权势、作威作福。汉顺帝征询梁皇后后保住李固。
成语造句
他一旦得势,就开始作威作福,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中,有一位名叫王猛的大臣。 王猛出身贵族,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在朝中崭露头角。然而,随着地位的上升,他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 在处理政务时,王猛常常不顾及百姓的利益和感受,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他随意增加赋税,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对于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他则进行打压和排挤,营造出一种唯他独尊的氛围。 不仅如此,王猛在生活中也极度奢靡。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府邸,搜罗各种奇珍异宝,尽情地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他的行为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但由于他的权势,众人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王猛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祝寿,竟然强行征用百姓的财物,举办了一场极其奢华的宴会。百姓们对此怨声载道,纷纷指责他的所作所为。然而,王猛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猛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他甚至开始干预君主的决策,试图掌控整个国家。这种作威作福的行径终于引起了君主的警觉。君主开始暗中调查王猛的所作所为,并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最终,在一次朝会上,君主当着众大臣的面,揭露了王猛的种种罪行。王猛顿时哑口无言,他的那些党羽们也纷纷离他而去。君主下令将王猛革职查办,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拍手称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如果不受到制约和监督,就很容易被滥用。作威作福的人最终会自食恶果,受到应有的惩罚。正如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正确对待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利用权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助纣为虐
成语拼音
zhù zhòu wéi nüè
成语解释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典故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刘邦率大军攻占京都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见秦宫壮丽宏伟,有无数金银财宝和妙龄少女,他想留守咸阳。大将樊哙与谋士张良认为这是助纣为虐,会失去天下人心,刘邦就退守霸上。
成语造句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与那些坏人同流合污,简直就是助纣为虐。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致使国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纣王身边有一个奸臣叫费仲,他为了讨好纣王,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不断地出谋划策,帮助纣王做出许多残暴不仁的事情。费仲巧言令色,蛊惑纣王加重赋税,剥削百姓,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他还建议纣王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以供纣王享乐,而这一切都需要百姓付出巨大的劳力和物力。 与此同时,纣王的暴行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和担忧。其中有一位叫比干的忠臣,他多次直言进谏,希望纣王能够迷途知返,改邪归正。然而,纣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比干心生怨恨。费仲趁机在纣王面前进谗言,污蔑比干企图谋反。纣王在盛怒之下,竟然下令将比干挖心处死。 在纣王和费仲的胡作非为下,商朝的局势越来越危急。而在民间,有一位英雄人物名叫姜子牙,他目睹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决心推翻商朝的暴政。姜子牙四处招揽人才,组织起义军,准备与纣王一决高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子牙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带领起义军与商朝的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费仲依然死心塌地地帮助纣王,为他出谋划策,对抗姜子牙的起义军。但纣王的暴政早已失去了民心,最终,在姜子牙等人的努力下,商朝被推翻,纣王也在绝望中自焚而死。 而费仲这个助纣为虐的奸臣,也遭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历史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助纣为虐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帮助坏人干坏事。它提醒着人们,在面对邪恶和不公时,不能选择同流合污,而应该坚守正义和良知,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抗争,否则就会像费仲一样遭到世人的唾弃和批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明辨是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朝三暮四
成语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造句
他对待工作总是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事业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宋国人养了一群猴子。他非常喜爱这些猴子,对它们关怀备至,与它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猴子的费用越来越高,这个人的经济状况渐渐变得有些拮据。他不得不考虑减少猴子们的食物供应。于是,他来到猴子们居住的地方,对它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可以吗?”猴子们听了,都非常生气,一个个上蹿下跳,吵闹不休,表示强烈的抗议。 看到猴子们如此激动,这个人又想了想,然后说:“那这样吧,我改为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如何?”猴子们一听,以为食物增加了,立刻转怒为喜,高兴得手舞足蹈,在那里欢呼雀跃。 其实,猴子们不知道,橡实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只是分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它们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轻易地就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它原本用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也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反复无常、变化多端。在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频繁地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就如同这些猴子一样,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左右,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长远的眼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警惕这种“朝三暮四”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和原则,不能轻易地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更不能随意地改变自己的方向。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不被一时的得失所迷惑,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识别他人的“朝三暮四”,避免被那些反复无常的人所伤害,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情感。总之,我们要从这个简单而有趣的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坚定信念、有长远眼光的人。
朝秦暮楚
成语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成语解释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典故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内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七国中秦、楚势力强大,魏、韩、赵、燕、齐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游离在这两国之间,时而靠近秦国,时而靠近楚国,一班政治说客奔走在这些诸侯国之间。
成语造句
他在事业上总是犹豫不决,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又想做那个,简直是朝秦暮楚,最终一事无成。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张仪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口才在各国之间周旋。 当时,有一个地处要冲的小国,它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常常成为秦国和楚国争夺的对象。这个小国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秦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时而倒向秦国,与秦国结盟;时而又投向楚国,与楚国交好。 有一次,秦国派出张仪出使这个小国。张仪深知这个小国统治者的心思,便巧舌如簧地对他说:“秦国国力强盛,若您能与秦国结盟,秦国必定会保护您,让您的国家繁荣昌盛。”小国统治者听了有些心动。 然而不久之后,楚国也派来了使者,向这个小国许以丰厚的利益,劝其与楚国联盟。小国统治者见利忘义,立刻又改变了主意,与楚国签订了盟约。 秦国得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发兵攻打这个小国。小国顿时陷入了危机之中。这时,小国统治者又后悔了,他想要再次倒向秦国,可是已经为时过晚。 在历史的记载中,像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许多小国或势力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朝秦暮楚,最终却往往自食其果。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意义。它形容一个人或势力反复无常,没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只根据眼前的利益随时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在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这种行为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难以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史为鉴,避免成为朝秦暮楚的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轻易动摇,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卑鄙无耻
成语拼音
bēi bǐ wú chǐ
成语解释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办你个‘胆大钻营,卑鄙无耻!’下去候着吧。”
成语典故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越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得势,横行霸道。★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成语造句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做出的种种行为实在是卑鄙无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华元的人,他是宋国的一位重要将领。 当时,宋国与郑国时常发生冲突。一次,两国又爆发了战争。在战斗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特意宰杀了许多羊来犒劳士兵。然而,在分发羊肉的时候,华元却忽略了他的车夫羊斟。羊斟没有分到羊肉,心中感到非常不满和怨恨。 到了战场上,华元指挥军队奋勇作战。然而,当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羊斟却突然驾车带着华元冲向了郑国军队。华元大惊失色,质问羊斟为何这样做。羊斟恶狠狠地说道:“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昨天分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就这样,华元因为车夫的报复而被郑国俘虏,宋国也因此遭遇了重大失败。 羊斟为了一己私怨,不顾国家和军队的利益,做出如此卑鄙无耻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唾弃。他的行为也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警示着后人不能因为个人的狭隘和自私而做出损害他人和国家的事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羊斟这样卑鄙无耻的人也并不少见。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耻辱和惩罚,也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以这些人为鉴,坚守正义和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处理事情时要公平公正,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和利益。否则,可能会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只有做到一视同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好地推动事情的发展和进步。
卑鄙无耻-成语图片
背信弃义
成语拼音
bèi xìn qì yì
成语解释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典故出处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成语典故
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曹禺《王昭君》第五幕
成语造句
他之前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帮忙,结果在关键时刻却做出了那样的事,完全是背信弃义。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陈国和蔡国。陈国的国君陈桓公为人还算正直,但他的弟弟陈佗却心怀叵测。 陈桓公病重之时,陈佗见有机可乘,便暗中谋划着篡夺王位。他平日里就与一些心怀不轨的大臣勾结,在陈桓公去世后,他不顾伦理道德,使用阴谋手段杀害了太子免,自己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蔡国的国君蔡桓侯得知了陈佗的所作所为,对他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极为愤慨。蔡桓侯原本与陈国有着一定的友好往来,两国之间也有过一些合作和约定。然而,陈佗的行为完全打破了这种信任和友好关系。 陈佗上位后,不仅没有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弄得陈国百姓怨声载道。他还肆意破坏与其他国家的盟约,对周边国家的态度也变得傲慢无礼。 蔡桓侯决定不再与陈国交往,并联合其他一些对陈佗不满的国家,对陈国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和施压。陈佗见自己的处境日益艰难,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但为时已晚。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陈佗这样背信弃义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为了一时的利益,常常背弃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导致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混乱。这种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也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任和秩序。 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会受到历史的审判。陈佗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行为引起了陈国百姓和大臣们的强烈反抗。不久之后,陈国爆发了内乱,陈佗在混乱中被杀,他的所作所为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诚信和道义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人如果背信弃义,只顾自己的私利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最终必然会遭到唾弃和惩罚。无论是在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坚守诚信,秉持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背信弃义的覆辙,做一个诚实守信、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财迷心窍
成语拼音
cái mí xīn qiào
成语解释
指由于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典故出处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为了获取那点不义之财,做出了许多违背道德的事,真是财迷心窍。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李四原本是个勤劳善良的青年,靠着自己的努力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杂货店,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四心中的贪欲渐渐被激发了出来。有一天,一个远方的商人路过小镇,带来了一批珍贵的货物,据说转手就能获得巨大的利润。李四看到了这个机会,心中开始蠢蠢欲动。 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倾尽所有积蓄购进了这批货物,梦想着能借此大赚一笔。可是,事情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顺利。市场行情突然发生了变化,这批货物变得无人问津,李四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得血本无归。 但李四并没有因此而吸取教训,他反而变得更加财迷心窍。他开始四处寻找快速发财的捷径,甚至不惜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勾结。 有一次,他听信了一个骗子的话,说有一处宝藏埋在深山之中,只要跟着他去就能找到无尽的财富。李四毫不犹豫地跟着骗子踏上了寻宝之路。他们在山林中艰难地前行,历经了许多困难和危险。 最终,他们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宝藏,而李四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他不仅失去了钱财,还失去了朋友和家人的信任。 回到小镇后,李四看着自己破败的杂货店,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想起了以前那个勤奋努力的自己,想起了那些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他终于明白,财富是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和努力去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财迷心窍的行为去追求。从此,李四重新振作起来,踏踏实实地经营着自己的杂货店,虽然生活不再有暴富的幻想,但却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正如《大学》中所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李四因为一时的财迷心窍而陷入困境,也通过反思和努力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正轨。这个故事也告诫人们,不能被贪欲蒙蔽了双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惨无人道
成语拼音
cǎn wú rén dào
成语解释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典故出处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五十二回将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惨无人道。”
成语典故
杀我人民,系累我妇孺,惨无人道。★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
成语造句
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惨无人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发生过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实施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政策。他加重赋税,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许多家庭因为交不起赋税而家破人亡,饿殍遍野。 他还建立了一支极其残忍的军队,这支军队在他的指使下,肆意欺压百姓。他们强占百姓的土地和财产,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百姓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一次对外战争中,这个统治者为了取得胜利,竟然命令军队不择手段。他们在战场上使用了各种残忍的战术,甚至对无辜的平民进行屠杀。战场上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无数生命就这样消逝。 这个统治者的行为引起了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秘密组织起来,试图推翻这个残暴的统治。然而,他们的行动很快就被统治者察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许多人被抓起来,遭受了各种酷刑折磨,生不如死。 但百姓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继续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终于,在历经了无数磨难和牺牲之后,百姓们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他们团结一致,奋勇作战,最终推翻了这个惨无人道的统治者,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残暴的统治终究是不得人心的,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百姓,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狗仗人势
成语拼音
gǒu zhàng rén shì
成语解释
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典故出处
明·李开元《宝剑记》第五出(丑白)他怕怎的?(净白)他怕我狗仗人势。”
成语典故
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成语造句
小区里有个不讲理的家伙,常常欺负弱小,完全就是狗仗人势。
成语故事
从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养了一只凶猛的大狗。这只狗因为主人的宠爱和纵容,变得十分嚣张跋扈。 一天,商人带着狗去集市上闲逛。这只狗在集市上横冲直撞,吓得周围的人们纷纷躲避。一个穷苦的老人不小心挡了狗的路,狗立刻呲牙咧嘴地冲着老人吼叫起来。老人吓得连连后退,差点摔倒。商人看到这一幕,不仅没有制止狗的行为,反而得意地笑了起来,觉得自己的狗很威风。 这时,一位年轻的书生路过,他看到商人的行为和狗的嚣张态度,心中十分不满。他上前对商人说:“你的狗这样欺负人是不对的,你应该好好管教它。”商人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的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关你什么事。”书生据理力争道:“就算你有钱有势,也不能任由你的狗仗着你的权势为所欲为。” 商人恼羞成怒,对着书生破口大骂:“你这个穷书生,竟敢教训我,我的狗就是厉害,你能拿它怎么样?”说完,还让狗去吓唬书生。书生并没有被吓到,他义正言辞地说:“古往今来,多少仗势欺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就像历史上的一些奸臣,他们仗着皇帝的宠信,欺压百姓,作威作福,最终都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周围的人们听到书生的话,纷纷点头称赞,对商人的行为表示谴责。商人见众怒难犯,只好灰溜溜地带着狗走了。从那以后,这只狗仗人势的行为收敛了许多,商人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教导狗要友善待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仗着自己的权势或优势去欺负别人。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或有地位,都应该尊重他人,遵守道德和法律。否则,就会像那只狗一样,遭人唾弃。同时,我们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反对那些仗势欺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如《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沽名钓誉
成语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成语解释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典故出处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成语典故
我只道你只不过是沽名钓誉,却不道长他的志气,灭我的威风。★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
成语造句
他为了获得所谓的荣誉,不择手段地做事,其实就是在沽名钓誉。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王玄。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却一心渴望着出人头地,获得世人的敬仰和赞誉。 王玄自小就很机灵,也颇具口才,他深知要想成名,就必须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于是,他开始频繁地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不管这些观点是否真的有价值,只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就行。 有一次,城中发生了一场火灾,许多房屋被烧毁,百姓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王玄看到这个机会,立刻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表示要为受灾的百姓募捐重建家园。他在街头巷尾大声宣扬自己的善举,让很多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个有爱心的好人。然而,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拿出多少财物来帮助灾民,大部分的捐款都是其他人出于同情而贡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玄的名声越来越大,但他所做的事情却往往只是为了表面的风光,而没有真正实质性的意义。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声,不断地寻找新的机会来表现自己。 有一年,当地发生了旱灾,粮食歉收,百姓们生活困苦。王玄又一次跳了出来,宣称自己要组织人力去寻找水源,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他四处奔走,看似十分忙碌和努力。但当人们真正去了解情况时,却发现他所谓的寻找水源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存在诸多问题。他更多的是在享受人们对他的赞扬和吹捧,而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解决问题而努力。 王玄的行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和质疑。其中有一位智者名叫李贤,他看穿了王玄的沽名钓誉之举。李贤当众指出王玄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而不是真正为了百姓的利益。他引用历史上那些真正为百姓谋福祉的贤能之士的例子,如海瑞等,说明真正的善举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名。 人们开始逐渐觉醒,对王玄的行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王玄的名声也因此一落千丈,他再也无法通过那些虚假的手段来获得赞誉了。最终,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懊悔之中,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沽名钓誉之人或许能在一时得逞,获得表面的风光,但终究无法长久。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做事情,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誉,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我们应该以真诚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虚名。
寡廉鲜耻
成语拼音
guǎ lián xiǎn chǐ
成语解释
寡、鲜少。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典故出处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成语典故
只为自己贪财克剥,寡廉鲜耻。★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成语造句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做出了许多违背道德的事情,简直是寡廉鲜耻。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在位期间,国家政治较为混乱。 卫灵公身边有一个宠臣名叫弥子瑕。弥子瑕仰仗着卫灵公的宠爱,行为放肆,毫无廉耻之心。 有一次,弥子瑕听说卫灵公喜爱果园中成熟的桃子,竟然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进入果园摘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吃了几口后,才想起要献给卫灵公。当他将吃剩的桃子献给卫灵公时,卫灵公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夸赞他说:“弥子瑕真是爱我啊,自己舍不得吃,还想着留给我。” 还有一回,弥子瑕陪着卫灵公在宫中游玩。突然,弥子瑕看到了卫灵公的马车,他想都没想就跳上马车,驾车在宫中狂奔起来。按照卫国的律法,这是大罪。但卫灵公却认为这是弥子瑕对他的亲近之举,毫不计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灵公对弥子瑕的宠爱逐渐减少。有一天,卫灵公突然想起了弥子瑕之前的种种行为,顿时觉得他是一个寡廉鲜耻之人。卫灵公愤怒地说:“以前弥子瑕竟然把吃剩的桃子给我,还擅自驾驶我的马车,真是毫无羞耻之心!” 从此,卫灵公对弥子瑕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再宠爱他,而弥子瑕也因为自己曾经的寡廉鲜耻行为付出了代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只知道凭借他人的宠爱或权势为所欲为,那么最终必然会自食恶果。历史上像弥子瑕这样寡廉鲜耻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行为往往被后人所唾弃。而那些坚守道德底线,有廉耻之心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美名。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廉耻之心,做一个正直、善良、有道德的人。
诡计多端
成语拼音
guǐ jì duō duān
成语解释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典故出处
宋·苏辙《论吕惠卿》怀张汤之辩诈,兼卢杞之奸凶,诡变多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成语典故
只为他诡计多端,生相凶恶,大家送他绰号,叫做李鬼子”。★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成语造句
他在生意场上的种种表现,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心思复杂,简直就是诡计多端。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谋士。他聪明机智,却将自己的才智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逐渐变得诡计多端。 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张华凭借着自己的智谋,游走于各个势力之间,试图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有一次,两个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一块重要的领地而剑拔弩张。张华看到了机会,他先是悄悄潜入其中一方诸侯的营地,向其进献了一些看似绝妙实则暗藏陷阱的计策。然后又跑到另一方诸侯那里,通风报信,让他们提前做好应对。结果,在战斗中,双方都因为张华的诡计而陷入了困境,损失惨重。而张华却在暗中偷笑,坐收渔利。 张华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警惕,但他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有一位忠诚正直的大臣曾多次劝诫张华,希望他能将自己的才智用在正道上,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但张华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认为这位大臣是在嫉妒他的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诡计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臭。人们提起他,无不摇头叹息,说他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小人。 然而,张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继续在各种阴谋和算计中周旋,直到有一天,他的诡计终于被识破。他所算计的那些人联合起来,对他进行了反击。张华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人们所唾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纵然有聪明才智,但如果不用在正道上,而是满心诡计,最终也只会害人害己。我们应该秉持正直和善良,用自己的智慧去做有益的事情,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而不是像张华这样成为一个诡计多端的反面典型。历史上,许多奸臣贼子也正是因为其诡计多端而遗臭万年,我们应当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厚颜无耻
成语拼音
hòu yán wú chǐ
成语解释
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成语典故
此种自私自利完全蔑视国家利益之理由,北平各团体竟敢说出,吾人殊服其厚颜无耻。★鲁迅《伪自由书·战略关系》引周敬侪《奇文共赏》
成语造句
他做了错事不知悔改,还妄图颠倒黑白,这种行径简直是厚颜无耻。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为可谓是令人咋舌。 话说在某个朝代,有一个名叫贾仁的人。贾仁家境贫寒,但他却一心渴望过上富贵的生活。他没有通过正当的努力去追求,而是选择了一条不光彩的道路。 贾仁平日里游手好闲,总想着不劳而获。他常常在街头巷尾闲逛,寻找着可以占便宜的机会。一次,他看到一位老人在集市上不小心掉落了一袋钱,他不仅没有提醒老人,反而迅速将钱袋捡起藏了起来。老人发现钱丢了后心急如焚,四处寻找,贾仁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后来,贾仁听闻城中有一位富商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他便想方设法混了进去。在宴会上,他装作是富商的朋友,大吃大喝,还顺手拿了许多珍贵的物品。当有人质疑他的身份时,他竟然厚着脸皮编造各种谎言来为自己辩解。 贾仁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他却丝毫不知悔改。他甚至为了谋取一份官职,不惜去巴结那些权贵,用尽各种谄媚的手段。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尊严和脸面,在众人面前做出许多令人不耻的举动。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贾仁的种种劣迹最终还是被揭露了出来。人们对他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唾弃,纷纷指责他厚颜无耻。他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被后世之人引以为戒。 正如《孟子·尽心上》中所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贾仁的行为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他为了自己的私利,抛弃了道德和良心,毫无羞耻之心,最终也落得了一个可悲的下场。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厚颜无耻的事情,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胡作非为
成语拼音
hú zuò fēi wéi
成语解释
胡乱;非不对。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典故出处
《旧五代史·张瓘传》汝车渡村百姓刘开道下贼惯作非为,今须改行,若故态不除,死无日矣。”
成语典故
或诬好吃懒做,或诬胡作非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成语造句
他整日游手好闲,毫无顾忌,完全是胡作非为,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胡三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却生性懒惰且品行不端。 胡三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是在街上闲逛,就是与一些狐朋狗友鬼混。他的父母多次劝说他要走正道,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可他根本听不进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三越发肆无忌惮。他开始小偷小摸,从邻居家偷些不值钱的东西。邻居们发现后,纷纷指责他,他却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变本加厉。 有一次,胡三在集市上看到一个商人在卖珍贵的珠宝。他心生歹意,趁着商人不注意,偷偷地将珠宝揣进了自己的怀里。商人发现珠宝丢失后,立刻报了官。官府开始追查此事,胡三害怕被抓到,便逃到了外地。 在外地,胡三依然胡作非为。他结识了一些地痞流氓,跟着他们一起欺负弱小,抢夺他人财物。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极大愤慨,但他却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胡三的恶行最终还是被官府得知。官府派出大批衙役,四处搜捕他。经过一番周折,胡三终于被捉拿归案。 在公堂上,胡三还试图狡辩,但证据确凿,他无从抵赖。最终,他被判处了重刑。他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痛心疾首,后悔没有好好教育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胡作非为,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正如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秉持正义和善良,用正确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不是像胡三这样肆意妄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收获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狂妄自大
成语拼音
kuáng wàng zì dà
成语解释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
典故出处
《旧唐书·皇甫榑传》执谊,叔文乘时多僻,而欲斡运六合,斟酌万几;……而狂妄之甚也。”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总是目中无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殊不知这种狂妄自大的态度让他在众人眼中失去了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阳。李阳家境富裕,自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也让他逐渐养成了一种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性格。 李阳平日里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来都是不屑一顾。他常常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才华,觉得自己远超其他人。 有一次,李阳所在的地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诗会。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都前来参加,展示自己的诗作。李阳自然也不例外,他信心满满地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诗会,准备大显身手。 在诗会上,其他人都谦逊地互相交流、学习,分享着彼此的创作心得。然而李阳却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言语中充满了轻蔑。当轮到他展示自己的诗作时,他更是趾高气扬地大声朗诵起来,仿佛自己的作品就是天下第一。 可是,在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却看出了李阳诗作中的不足之处。这位学者委婉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李阳能够加以改进。然而,李阳却当场翻脸,对着学者大声呵斥道:“你懂什么?我可是这世间最有才华的人,我的作品完美无瑕,不需要你的指指点点!”学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阳的狂妄自大越发严重。他开始四处挑衅他人,试图证明自己的厉害。有一次,他竟然公然向一位武林高手发起挑战。这位武林高手本不想理会李阳的无理取闹,但李阳却不依不饶,不断地用言语刺激他。 无奈之下,武林高手只好应战。结果,在比试中,李阳被武林高手轻易地击败。然而,即使如此,李阳仍然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污蔑武林高手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和唾弃。 李阳的父亲得知了他的所作所为后,非常痛心。他找来李阳,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儿啊,你不能再这样狂妄自大下去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要学会谦虚,才能不断进步。”但李阳根本听不进去父亲的话,依然我行我素。 最终,李阳因为他的狂妄自大而众叛亲离,没有人愿意再和他交往。他曾经拥有的一切也渐渐离他而去。这时,他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狂妄自大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品质。就如同历史上的项羽,自恃武力高强,不把刘邦放在眼里,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狼心狗肺
成语拼音
láng xīn gǒu fèi
成语解释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恩忘义。”
成语典故
你这个狼心狗肺的烂货,你想把我气死了,你们去过快活日子。★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二回
成语造句
他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如此绝情,做出了许多令人不齿的事,简直就是狼心狗肺。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三的樵夫。 李三为人善良勤劳,但家境贫寒。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发现了一个身受重伤的人。李三毫不犹豫地将他背回家中,悉心照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这个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原来这个人叫王虎,是个商人,他在途中遭遇劫匪,被打得奄奄一息,幸好被李三所救。 王虎感激涕零,对李三承诺说等他回去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李三只是笑笑说,救人本就是应该做的,不图什么报答。然而,当王虎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财富后,却渐渐忘记了李三的救命之恩。 后来,李三的母亲突然病重,需要一大笔钱医治。李三无奈之下,只好去找王虎,希望他能履行承诺,借些钱给自己。可王虎却翻脸不认人,不仅不借钱,还对李三恶语相向。李三十分伤心和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之后,李三的母亲因为没钱医治去世了。李三悲愤交加,对王虎的无情无义感到无比痛恨。而此时的王虎,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竟然与一些不法之徒勾结,干起了伤天害理的勾当。 一天,李三在路上又遇到了王虎,他质问王虎为何如此绝情。王虎却哈哈大笑,说李三太天真,这个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李三彻底看清了王虎的真面目,他觉得王虎的心就像狼一样凶狠,肺就像狗一样恶毒。 从此,人们就用“狼心狗肺”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像王虎一样忘恩负义、心肠狠毒的人。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认清对方的本质,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似善良却可能在关键时刻露出丑恶嘴脸的人。同时,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善良和道德底线,不要成为像王虎那样被人唾弃的“狼心狗肺”之人。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王虎最终也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他的恶行被揭露后,遭到了众人的唾弃和法律的制裁。而李三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他的善良和正直却被人们铭记在心。
利欲熏心
成语拼音
lì yù xūn xīn
成语解释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
成语典故
故凡进此阵内,为其蛊惑,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无不心荡神迷,因而失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
成语造句
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他渐渐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却有着极大的野心和欲望。 张华自幼聪慧,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逐渐在仕途上崭露头角。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他内心的欲望也开始膨胀起来。 一次,朝廷下令要修建一座重要的宫殿,负责这个项目的官员找到了张华,希望他能在其中提供帮助,并承诺事成之后会给他丰厚的回报。张华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毕竟这是违反朝廷规定的事情,但在那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他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在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他完全被利欲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道德底线。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张华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被人揭发了出来。朝廷得知后大怒,立即对他展开了调查。面对确凿的证据,张华无从抵赖。 他的行径引起了百姓的唾弃和官员们的谴责。曾经那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张华,如今却因为利欲熏心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如同《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贪官污吏,他们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张华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反面教材,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被利欲所驱使。在欲望的漩涡中,若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如同张华一般,迷失自我,走向毁灭之路。只有秉持着正直和廉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长远而稳健。
鼠目寸光
成语拼音
shǔ mù cùn guāng
成语解释
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我们从小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决不做鼠目寸光的庸人。
成语造句
他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丝毫没有长远规划,简直就是鼠目寸光。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农夫。李三家境贫寒,世代以耕种几亩薄田为生。 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李三满心欢喜,期待着能有一个丰收年,改善家中的生活。然而,当庄稼即将成熟之时,村里却来了一位商人。这位商人宣称他愿意出高价收购村里所有的农田,改种一种从异域引进的经济作物,据说收益极为可观。 村里的大多数人都被商人描绘的美好前景所吸引,纷纷决定将自家的农田出售。唯有李三不为所动,他的妻子劝他:“大家都卖了,咱们也卖吧,能赚一笔大钱呢。”但李三却摇摇头说:“我看此事不妥,咱们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利益。农田是咱们生存的根本,卖了农田,得了一时的钱财,可往后怎么办?” 妻子埋怨他:“你呀,就是太胆小,太保守!这是多好的机会,别人都能看到,就你鼠目寸光!” 李三不顾妻子的抱怨,坚持守住自家的农田。 那些将农田卖给商人的村民,起初确实拿到了一笔丰厚的钱财,过上了一段富裕的日子。可没过几年,商人种植的经济作物由于市场变化,价格暴跌,商人亏得血本无归,丢下农田跑了。而失去农田的村民们,没有了生活的依靠,陷入了困境。 而李三,凭借着自家的农田,年年耕种,虽然没有一夜暴富,但却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在灾荒之年,还能帮助那些曾经卖了农田的村民度过难关。 李三的坚持和远见,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小利,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规划。鼠目寸光者,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好处,却看不到未来的风险和危机,最终可能会陷入困境。而那些有长远目光的人,虽然可能会在短期内被人误解或嘲笑,但最终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肆无忌惮
成语拼音
sì wú jì dàn
成语解释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典故出处
《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成语典故
她们都是横冲直撞,真真是肆无忌惮。★郭沫若《黄河与扬子江对话》
成语造句
他的行为实在过分,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简直是肆无忌惮。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叫李正,一个叫王邪。 李正是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人。他总是乐于助人,对待邻里乡亲充满了关爱,大家对他也是赞誉有加。 而王邪则完全不同。他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总想着如何不劳而获。起初,他只是小偷小摸,众人虽有指责,但他却并未悔改。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邪的行为愈发过分,他开始明目张胆地抢夺他人财物,欺负弱小。 有一次,镇上一位老妇人卖菜所得的几个铜板,被王邪瞧见,他竟然当着众人的面,毫无顾忌地冲上去将铜板抢走。老妇人伤心哭泣,周围的人纷纷指责王邪的恶行,可他却不以为意,还大声叫嚷:“我王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们能奈我何!” 王邪的行径越发肆无忌惮。他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闯入他人家中,肆意搜刮财物。哪怕是面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也没有丝毫的怜悯和感恩之心。 当地的官员也曾试图对他进行管教,可他却对官员的警告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镇上来了一位新的县令,听闻了王邪的种种恶行,决定要好好整治一番。县令经过明察暗访,收集了王邪的诸多罪证。在一次公审大会上,县令将王邪的罪行一一揭露,并依据律法对他进行了严惩。 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纷纷感叹:“作恶多端、肆无忌惮之人,终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切不可像王邪这般肆无忌惮,毫无敬畏之心。否则,必然会自食恶果,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之人,往往都没有好的结局。唯有遵循道德规范,心怀敬畏,才能行稳致远,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为非作歹
成语拼音
wéi fēi zuò dǎi
成语解释
做种种坏事。
典故出处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我且拿起来,只一口将他吞于腹中,看道可还有本事为非作歹。”
成语典故
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成语造句
一些不法分子总是妄图逃脱法律的制裁,在社会上为非作歹,最终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原本平静而安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名叫赵恶的恶徒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 赵恶身强体壮,却从不将自己的力量用于正途。他整日游手好闲,结交了一群同样不务正业的狐朋狗友。他们在镇子里横行霸道,欺负弱小,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起初,赵恶只是小偷小摸,偷拿别人家的一些财物。但渐渐地,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公然抢夺百姓的钱财和货物。有一次,一位卖菜的老人辛苦劳作一天所得的收入,被赵恶一伙人强行抢走。老人试图反抗,却被赵恶打倒在地,受伤不轻。 镇里的商户们也未能幸免。赵恶经常带人到店铺里白吃白喝,还随意破坏物品,若是有人敢稍有怨言,便会遭到他们的毒打。 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林正,他实在看不下去赵恶等人的恶行,决定向官府告状。然而,赵恶早已买通了官府中的一些人,林正的告状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遭到了赵恶的报复。赵恶带人闯进林正的家中,将他的书籍和物品全部毁坏,并威胁他不许再多管闲事。 赵恶的为非作歹让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惧和绝望之中。百姓们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遭遇不幸。 终于,有一位路过此地的侠客听闻了赵恶的恶行。这位侠客名叫李义,他身怀绝技,且心怀正义。李义决定要为百姓们除去这个祸害。 李义暗中观察赵恶的行踪,摸清了他的活动规律和团伙成员。在一个夜晚,赵恶等人又在一家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李义趁此机会,突然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赵恶等人制服。 百姓们得知赵恶被擒,纷纷欢呼雀跃。他们将李义视为英雄,对他感激不尽。最终,赵恶被送交官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此,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人们再也不必生活在赵恶为非作歹的阴影之下。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作恶多端终究不会有好下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无恶不作
成语拼音
wú è bù zuò
成语解释
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典故出处
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五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
成语典故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在北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成语造句
他在这个小镇上的种种行径令人发指,简直是无恶不作,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一个名叫黑风寨的地方。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官府的力量难以触及。 黑风寨里有一个土匪头子,名叫马霸天。此人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生性凶残。他带领着一群乌合之众,在周边地区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他们时常在官道上设卡,拦截过往的商旅,抢夺财物,稍有反抗,便杀人灭口。附近村庄的百姓更是深受其害,马霸天经常带人下山,掠夺粮食和牲畜,弄得民不聊生。 有一次,一位名叫李秀才的书生路过此地。马霸天见他身背行囊,衣着整洁,料想其中必有贵重物品,便带人将他团团围住。李秀才苦苦哀求,说明自己只是一介穷书生,行囊中不过是几本诗书。可马霸天哪里肯信,不由分说地将他搜身,发现确实没有值钱之物后,竟恼羞成怒,将李秀才打得遍体鳞伤,扔在路边。 还有一回,临近的村庄举办庙会,热闹非凡。百姓们难得有个放松欢乐的时刻,然而马霸天却带着手下在庙会中途出现,他们如恶狼一般冲入人群,抢夺财物,甚至调戏妇女。村民们敢怒不敢言,稍有反抗者,便被他们打得半死。 官府也曾多次派兵围剿,但黑风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马霸天等人十分狡猾,每次都能逃脱围剿。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赵将军的英勇将领被派到此处。他深知马霸天等人的恶行,决心为民除害。赵将军经过周密的部署,先是派出探子摸清黑风寨的地形和防御情况,然后挑选了精锐的士兵,趁着夜色悄悄逼近黑风寨。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赵将军终于将马霸天及其手下一网打尽,为当地百姓除去了这一祸患。从此,这片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而马霸天无恶不作的行径,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警示,让后人明白,作恶多端者终不会有好下场。
无法无天
成语拼音
wú fǎ wú tiān
成语解释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无法无天的事来。”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在那混乱的年代,一些不法之徒肆意妄为,简直是无法无天,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个名叫李四的恶霸。他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 李四长大后,凭借家族的财富和势力,在当地为所欲为。他从不把王法放在眼里,肆意欺压百姓。 有一次,李四在街上闲逛,看到一位卖菜的老农,只因觉得老农挡了他的路,便指使手下将老农的菜摊掀翻,还对老农拳打脚踢,打得老农遍体鳞伤。周围的百姓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深知李四的蛮横和家族的权势。 还有一回,李四听闻一位商人做买卖赚了不少钱,心生嫉妒,竟诬陷商人偷了他家的财物。商人被抓到官府,遭受严刑拷打。尽管商人极力申辩,可官府畏惧李四的家族势力,最终将商人屈打成招,财产也被李四掠夺一空。 李四的无法无天之举,让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调任至此。这位官员听闻了李四的种种恶行,决定要为百姓做主。 他深入调查李四的罪行,收集证据。尽管李四家族四处活动,试图贿赂官员,但这位官员不为所动。最终,在铁证如山面前,李四被绳之以法,家族的势力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无法无天,肆意妄为。即便一时能够逍遥法外,但终究逃不过正义的制裁。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人人遵守法律,社会才能安定和谐,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小肚鸡肠
成语拼音
xiǎo dù jī cháng
成语解释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典故出处
刘绍棠《鱼菱风景》二‘正大,不要小肚鸡肠……’吴钩轻声低语。”
成语典故
你如此小肚鸡肠,怎能成大事呢?
成语造句
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心胸狭隘,完全是小肚鸡肠的表现。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位商人,分别是李三和王四。李三为人豁达大度,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镇上颇有名望。而王四则心胸狭隘,小肚鸡肠,总是计较着一些蝇头小利。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外地的富商,他带来了一大批珍贵的货物,准备寻找合作伙伴分销。李三和王四都得知了这个消息,都想争取到这个难得的机会。 李三带着诚意与富商洽谈,他没有过分计较利润的分配,而是着重考虑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赢,共同开拓更大的市场。富商见李三目光长远,胸怀宽广,对合作充满信心,很快就与李三达成了合作意向。 王四则不然,他在与富商谈判时,对每一个细节都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他不仅要求更高的利润分成,还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让富商感到十分为难。富商见王四如此小肚鸡肠,对合作失去了兴趣,果断拒绝了他。 失去这次机会后,王四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对李三心生嫉妒和怨恨。他四处散布谣言,说李三是靠不正当手段才拿到合作机会的。李三听到这些谣言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与王四计较,而是继续专注于生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的生意越做越大,而王四由于他的小肚鸡肠,失去了许多合作伙伴和顾客,生意逐渐冷清。最终,王四的店铺不得不关门大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小肚鸡肠,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就如同历史上的刘邦,他能够广纳贤才,不计前嫌,最终成就了帝业;而项羽则刚愎自用,心胸狭隘,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我们应当以古为鉴,摒弃小肚鸡肠的心态,以豁达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心狠手辣
成语拼音
xīn hěn shǒu là
成语解释
心肠凶狠,手段毒辣。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待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
成语典故
他颐指气使人,心狠手辣。★林平《从夏三虫说开去》
成语造句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简直就是心狠手辣,让人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王朝,有一位名叫赵猛的官员。 赵猛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早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一步步踏上了仕途。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他的内心逐渐发生了扭曲。 起初,赵猛为官还算勤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也因此赢得了不少赞誉。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权力的诱惑,让他渐渐迷失了自我。 一次,朝廷中有一个重要的职位空缺,几位有资格竞争的官员中,赵猛的实力并非最强。为了能得到这个职位,他开始策划一系列阴谋。他先是搜集对手的把柄,然后添油加醋地向皇帝进谗言,诬陷对手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皇帝在他的巧言令色之下,信以为真,将那些对手纷纷罢官流放。 赵猛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职位,但他的野心并未因此得到满足。他开始在自己的辖区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那些稍有反抗的百姓,他更是心狠手辣。有一位正直的书生,写了一篇文章揭露赵猛的罪行,赵猛得知后,立刻派人将书生抓来,严刑拷打,最后竟将其残忍杀害。 不仅如此,赵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还不惜与一些奸臣勾结。他们沆瀣一气,排除异己,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当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然而,赵猛却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 终于,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朝廷也意识到了赵猛的罪行,派了一位清正廉洁的大臣前来调查。经过一番明察暗访,赵猛的种种罪行终于被揭露。皇帝大怒,下令将赵猛抄家问斩。 赵猛的结局可谓是罪有应得,他的心狠手辣最终让自己走向了毁灭。这个故事也警示后人,为官者应当心怀百姓,切不可被权力蒙蔽双眼,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否则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和惩罚。
凶神恶煞
成语拼音
xiōng shén è shà
成语解释
原指凶恶的神◇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又犯着金神七煞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成语典故
大家一看见金四和那些凶神恶煞的家丁,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马忆湘《朝阳花》第一章
成语造句
他刚一出现,那满脸的横肉和狰狞的表情,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让人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庄,名叫清平村。这里的村民们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然而,有一天,村庄的平静被打破了。一群强盗突然闯入了清平村,他们个个面目狰狞,手持利刃,犹如从地狱中逃出的恶魔。这些强盗在村子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村民们惊恐万分,纷纷四处逃窜。其中,有一位名叫李勇的年轻壮士,他平日里就以勇敢和正义著称。看到强盗们的恶行,李勇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 他挺身而出,试图阻止强盗们的暴行。可是,强盗们人数众多,而且手段残忍,李勇一个人难以抵挡。 就在这危急时刻,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站了出来。他告诉李勇,在距离村子不远处的一座山上,有一位隐居的大侠,据说他武功高强,心怀正义,如果能请他出山相助,或许能拯救村子。 李勇毫不犹豫,立刻踏上了寻找大侠的征程。经过一番艰难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大侠。大侠听闻清平村的遭遇,二话不说,决定随李勇一同回去。 当他们回到清平村时,强盗们还在肆意妄为。大侠怒目圆睁,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令人胆寒的威严,仿佛能将一切邪恶都吞噬。 大侠冲入强盗之中,施展绝世武功,每一招都凌厉无比。强盗们在大侠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开始四散奔逃。 最终,大侠和李勇成功地赶走了强盗,清平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从那以后,每当人们提起那场灾难,都会想起那些强盗凶神恶煞的模样,也会对李勇和大侠的英勇行为赞不绝口。而“凶神恶煞”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人们形容那些极其凶恶可怕之人的常用词汇,提醒着大家要警惕邪恶,勇敢地捍卫正义和和平。
阳奉阴违
成语拼音
yáng fèng yīn wéi
成语解释
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成语典故
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成语造句
他在工作中表面上听从领导的安排,实际行动却完全相反,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终究会被识破。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中,有一位名叫赵谦的官员。赵谦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 起初,赵谦为官清廉,尽职尽责,深受百姓的爱戴和上司的赏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时,朝廷中有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名叫刘瑾。刘瑾为人奸诈,善于权谋,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赵谦为了能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开始刻意讨好刘瑾。他表面上对刘瑾言听计从,表现出极度的尊敬和顺从,让刘瑾对他颇为信任。 可在背地里,赵谦却有着自己的盘算。他深知刘瑾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迟早会遭到清算。于是,他一方面迎合刘瑾,获取好处和权力;另一方面,又悄悄地与一些正直的官员保持联系,为自己留后路。 有一次,刘瑾下令要推行一项劳民伤财的政策。赵谦在表面上积极响应,大肆宣扬这项政策的好处,还亲自督促下属去执行。但私下里,他却向那些正直的官员透露自己的无奈,暗示他们要小心应对,尽量减少这项政策带来的危害。 还有一次,刘瑾陷害一位忠臣,欲将其置于死地。赵谦在刘瑾面前表示坚决支持刘瑾的决定,甚至还出了一些阴险的主意。然而,当那位忠臣面临危机时,赵谦又偷偷地给忠臣传递消息,让其有所防备。 终于,刘瑾的罪行被揭发,朝廷开始对其党羽进行清算。赵谦的阳奉阴违之举也被揭露出来。那些曾经被他欺骗的人都对他感到愤怒和失望。 赵谦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的仕途就此终结,还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做人应当表里如一,切不可阳奉阴违,否则终将自食恶果。正如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唯有真诚正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稳当、长远。
鱼肉百姓
成语拼音
yú ròu bǎi xìng
成语解释
鱼肉指受宰割者◇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
典故出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成语典故
所率部队,毫不训练,本不打算作战,故亦不能作战,只是用做搜刮地方,鱼肉百姓的工具而已。★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二章
成语造句
某些贪官污吏在位期间,只知中饱私囊,肆意妄为,鱼肉百姓,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位名叫赵高的官员。赵高出身卑微,但凭借着谄媚奉承和阴谋手段,逐渐在朝廷中获得了权势。 起初,赵高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小吏,他善于察言观色,揣摩皇帝的心思,从而赢得了皇帝的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高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赵高掌控朝政后,肆意妄为,根本不把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他巧立名目,增加各种苛捐杂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原本丰收之年,百姓们还能勉强维持生计,可在赵高的横征暴敛之下,哪怕是风调雨顺,粮仓也难以充实。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赵高还大兴土木,征调大量的民夫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园林。这些民夫被迫离开自己的农田和家庭,在工地上日夜劳作,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赵高对于敢于直言进谏、反对他的官员进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许多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官员被罢官流放,甚至惨遭杀害。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在赵高的统治下,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而赵高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的府邸堆满了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和奇珍异宝。 终于,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他们誓言要推翻赵高的暴政,拯救黎民于水火。 然而,赵高依然执迷不悟,继续鱼肉百姓,妄图用武力镇压起义。但他的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了民心,最终,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赵高的政权土崩瓦解,他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赵高鱼肉百姓的行为成为了千古的反面教材,警示着后世的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不可滥用权力,否则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贼眉鼠眼
成语拼音
zéi méi shǔ yǎn
成语解释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典故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回只见小和尚左手拿一只灯,右手提一壶茶,走进来贼眉贼眼,将灯放下,又将茶壶放在桌上,两只贼眼东瞧西看,连话也不说,回头就走。”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那个人在街头鬼鬼祟祟地徘徊,眼神飘忽不定,一副贼眉鼠眼的模样,让人觉得十分可疑。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其中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此人长得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且瘦弱,平日里总是眯着一双眼睛,眼神飘忽不定。 李四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他从小便无人管教,养成了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恶习。他没有正当的谋生手段,却又贪图享乐,总想着不劳而获。 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带着许多珍贵的货物准备在此地做生意。李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打起了坏主意。他趁着夜深人静,悄悄地潜入了富商的住处,企图偷走那些值钱的东西。 然而,富商十分警觉,察觉到了动静。当李四蹑手蹑脚地靠近货物时,富商突然点亮了灯火,大声呵斥道:“何人在此?”李四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得惊慌失措,转身想跑。但在灯光的映照下,富商清楚地看到了李四那副贼眉鼠眼的模样。李四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不停地转动着,透露出心虚和狡诈。 富商立刻喊来了家丁,将李四擒住。李四被带到了官府,在公堂之上,县令见他那副贼眉鼠眼、心怀鬼胎的样子,心中已有了判断。经过审讯,李四对自己的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最终,李四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他那贼眉鼠眼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大家教育子女要走正道、不可作恶的反面教材。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四这样贼眉鼠眼、心术不正之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若总是心怀不轨,妄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唯有秉持正直善良之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创造财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自高自大
成语拼音
zì gāo zì dà
成语解释
自以为了不起。
典故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成语典故
人要是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就不能进步。
成语造句
他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完全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眼里,这种自高自大的态度让他失去了很多朋友。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甫的年轻人。李甫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慧过人,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诗词文章都能信手拈来。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他在年少时便崭露头角,常常在各种比赛和考试中名列前茅,引得周围的人对他称赞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甫在众人的夸赞声中渐渐迷失了自我。他开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人能及。他不再像从前那般勤奋努力,而是沉迷于自己过往的成就之中。 一次,国家举办了一场重要的文学赛事,李甫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比赛过程中,他依旧怀着满满的自信,认为冠军非他莫属。然而,这次比赛中,其他选手也都实力不凡,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还付出了比李甫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比赛结果公布,李甫名落孙山。但他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反而认为是评委有失公允,没有识得他的才华。他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指责比赛的不公。 他的好友试图劝他反思自己的不足,重新努力。可李甫却听不进去,认为好友是嫉妒他的才能。就这样,他身边的朋友逐渐离他而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李甫依旧自高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想要入朝为官,却因他的傲慢态度,令朝中的官员对他颇为不满,无人愿意举荐他。 最终,李甫一事无成,只能在家族的庇佑下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教训,让后人明白,自高自大者往往难以成就真正的大业,只有保持谦逊,不断进取,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人若总是自以为是,便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失去进步的机会。
罪大恶极
成语拼音
zuì dà è jí
成语解释
罪恶大到了极点。
典故出处
宋·欧阳修《纵囚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矧如(秦)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 ,岂可赦乎。”
成语典故
倘不如命地帮忙”,当然,罪大恶极了。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
成语造句
他所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简直是罪大恶极,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曾发生过这样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那时,国家初定,百废待兴,百姓们都渴望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然而,在朝廷之中,却有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名叫李通。 李通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过人,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和自身的权谋,很快在官场中崭露头角。起初,他还能兢兢业业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因而颇受皇帝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 但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李通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他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那些正直敢言的官员纷纷被他打压陷害。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地方上发生灾荒,百姓颗粒无收,李通不仅没有开仓赈济,反而将救灾的粮食据为己有,高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许多家庭因此妻离子散,饿殍遍野。 他还私自增加赋税,强征民夫修建豪华的府邸,以供自己享乐。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弹劾李通,但都被他暗中打压下去。甚至有些忠臣因触怒了他,被诬陷下狱,惨遭杀害。 李通的罪行日益猖獗,终于引起了皇帝的警觉。皇帝派遣亲信暗中调查,发现李通的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他的所作所为,不仅让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也严重威胁到了王朝的根基。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李通终于被绳之以法。皇帝亲自下令将其斩首示众,以平民愤。百姓们听闻这个消息,无不拍手称快,纷纷感叹这个罪大恶极之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通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警训,让人们明白,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就会被滥用,从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而那些为非作歹、罪大恶极之人,最终都难逃正义的制裁。
罪大恶极-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分类
形容个体好整体好的40个成语
包含十的53个成语
形容沉睡的17个成语
衬托好看的32个成语
形容阴阳的11个成语
包含当的49个成语
关于拨冗的37个成语
形容女强人的32个成语
形容黄雀在后的38个成语
关于饥饿的36个成语
更多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