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搜索
书籍
成语分类
切換繁體
包含父的9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包含'父'字的成语:这些成语体现了与父亲、长辈或先辈等相关的含义和情境。
父为子隐
成语拼音
fù wéi zǐ yǐn
成语解释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典故出处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造句
他做了错事,父亲出于疼爱选择了父为子隐。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崇尚正义和道德。 叶公所在的地方有一对父子,父亲不小心犯了一个过错。按照当时的律法和道德观念,儿子应该秉持正义,将父亲的过错告发。然而,这位儿子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内心深处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不忍心看到父亲因为自己的告发而受到惩罚。在痛苦的挣扎中,儿子最终选择了隐瞒父亲的过错,也就是所谓的“父为子隐”。 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儿子的行为是违背正义的,因为他没有按照律法的要求去做,这可能会导致律法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然而,也有许多人理解儿子的情感,认为血浓于水,亲情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忽视的。 孔子听闻此事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亲情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律法要求人们秉持正义,但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不能完全抛开亲情而只追求冰冷的律法条文。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他强调了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中,需要一种更为全面和人性化的考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父为子隐”这个成语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选择问题,更是对人性、亲情与律法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在古代社会,家族观念非常浓厚,父子之间的亲情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纽带。这种亲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律法的目的和意义。律法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如果律法过于死板地执行,而忽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合理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类似的道德困境,需要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父为子隐”的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抉择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人性、亲情、律法、道德等,寻求一个更为合理和平衡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不忽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父慈子孝
成语拼音
fù cí zǐ xiào
成语解释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典故出处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喜欢他的宠妾生的儿子州吁,大夫石碏劝谏他不要过分溺爱,说骄奢淫逸会让他走上邪路,只有从小教育他“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庄公不听劝谏,结果州吁杀桓公而自立,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成语造句
在那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融洽,平日里呈现出一片父慈子孝的美好景象。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李伯,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夫。 李伯对自己的儿子李明从小就疼爱有加,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在李明年幼时,李伯总是会耐心地教他各种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李伯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李明的需求,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呵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长大成人。他深知父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李明十分孝顺,每天都会主动帮助父亲干农活,分担家务。在父亲劳累时,他会贴心地为父亲捶背、端茶递水。 有一年,村庄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李伯家也不例外,他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然而,李明并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山上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自己舍不得吃,总是先拿给父亲。 有一次,李明在山上找到了一些野果,满心欢喜地准备带回去给父亲。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李明心生怜悯,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自己辛苦找来的野果分给了老人一半。回到家后,李伯看到李明带回的野果少了许多,便询问缘由。李明如实相告,李伯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欣慰地笑了,夸奖他做得对。 就这样,父子俩相互扶持,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在村庄里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他们父慈子孝。 《礼记》中曾记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顺。而李伯对李明的慈爱和教育,也为李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明白,父慈子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这种父慈子孝的美德,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夸父追日
成语拼音
kuā fù zhuī rì
成语解释
古代神话。同“夸父逐日”。
典故出处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
成语典故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人,他的名字叫夸父。夸父的两条腿可长了,一步可以跨过一条大河。 夸父看见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来,又从西方落下去,他想:“如果总是白天就好了。我要想办法把太阳抓住,让它永远照亮大地。” 夸父拿起一根手杖,迈开两条长腿去追太阳。他用坚强的毅力去追赶光明的太阳。他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太阳要下山的地方,夸父真高兴啊,他真想一下子就把太阳抓住。 太阳是个大火球,夸父被太阳烤得浑身是汗,快要渴死了。他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乾了黄河的水,又跑到渭河边,喝乾了渭河的水,但是他还是渴得要命,於是,他又迈开两条长腿向北方的大湖跑去。还没跑到大湖边,夸父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向前一掷,就永远合上了眼睛。 夸父虽然死了,但他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那根巨大的手杖。后来,那手杖变成了好大好大的一片桃林,结出了又甜又解渴的大桃子。 夸父将一片桃林留给了那些热爱光明又很勇敢的人。人们路过这里的时候,可以在树荫下歇歇脚,还能摘个桃子解解渴呢。
成语造句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的巨人,名叫夸父。 那时候,大地一片荒芜,人们生活艰苦,时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夸父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心中充满了怜悯和责任感。他想要改变这一切,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一天,夸父看到天空中那炽热的太阳,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把太阳抓住,让它按照人们的意愿升起和落下,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夸父决定去追逐太阳。 他迈开大步,向着太阳的方向奔去。一路上,夸父穿越了山川河流,踏过了荆棘丛林。他不知疲倦地奔跑着,饿了就摘野果吃,渴了就喝河水。 随着夸父不断地靠近太阳,周围的温度也越来越高,酷热难耐,但夸父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他坚信自己一定能追到太阳。 然而,太阳始终在前方,夸父怎么也追不上。长时间的奔跑和高温让夸父的体力渐渐不支,但他依然不肯放弃。 最终,夸父实在是太累了,他倒在了地上。在倒下的那一刻,夸父的心中依然充满着遗憾和不甘。 虽然夸父没有追到太阳,但他的这种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就如同《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所记载的那样:“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的故事成为了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典范。他让我们明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即使最终无法实现目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也会成为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更多的人去拼搏、去追求。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拼音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成语解释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典故出处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成语典故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弟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人,企图自己成为国君,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另立阂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阂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人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成语造句
春秋时期,鲁国局势混乱,正是因为庆父这样的乱臣贼子存在,才使得鲁国祸乱不断,正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鲁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子般继位。然而,庄公的弟弟庆父却心怀不轨,妄图夺取鲁国的最高权力。 庆父是个野心勃勃且手段阴险的人。他与庄公的夫人哀姜勾结,密谋除掉公子般。不久之后,他们的阴谋得逞,公子般被杀害,随后哀姜拥立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启即位,即鲁闵公。 但是,庆父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他依然妄图将鲁国掌控在自己手中。庆父不断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继续策划着更加阴险的计划。 鲁闵公渐渐察觉到了庆父的不轨之心,开始对他有所提防。而庆父见自己的阴谋难以得逞,竟然一不做二不休,再次痛下杀手,派人杀害了鲁闵公。 鲁国一时间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庆父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恨。 此时,一些有识之士站了出来,他们呼吁要除掉庆父这个祸根,否则鲁国将永无宁日。大夫季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积极奔走,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最终,在季友等人的努力下,庆父的恶行被揭露,他被迫逃亡国外。然而,尽管庆父离开了鲁国,但他给鲁国带来的灾难却并未就此结束。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鲁国的局势。庆父的存在就如同一个毒瘤,不断侵蚀着鲁国的根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鲁国逐渐从这场危机中走了出来。但庆父的所作所为却成为了鲁国历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了野心家和阴谋家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危害。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要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的人物和事件再次发生,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历史的长河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为了一句经典的话语,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以史为鉴,守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田父献曝
成语拼音
tián fǔ xiàn pù
成语解释
田父:老农;曝:晒。老农将晒太阳取暖的方法献给国君。常作向人献物或献计的谦词。
典故出处
《列子·杨朱篇》:“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緜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成语造句
一位农夫在冬日偶然发现了一种特别的保暖方法,便兴致勃勃地将其分享给众人,犹如田父献曝般真诚而朴实。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落,村子里的人们都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 村子里有一位农夫,大家都叫他田父。田父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去田地里劳作,他辛勤地播种、耕耘、收获,虽然日子平淡,但他却很满足。 有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仿佛要穿透人的骨头。田父穿着单薄的衣物在田地里忙碌着,冷得直打哆嗦。有一天,当他偶然间在太阳下休息时,顿时感觉到一股温暖传遍全身,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 田父心想,这么好的事情,一定要和其他人分享。于是,当他干完农活回到村子里时,看到村里的人们都在为这寒冷的冬天而苦恼,他便兴奋地跑过去,对大家说:“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的东西,能让我们在冬天里感受到温暖。”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 田父兴致勃勃地说:“就是晒太阳啊!在太阳下面,可暖和了,比任何东西都好。”众人听了,先是一愣,然后纷纷笑了起来,觉得田父真是太天真了,这太阳谁不知道呢,还用得着他特意来说。 然而,田父却并不在意大家的嘲笑,他依然坚持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个了不起的宝贝。他甚至还想要把这个“发现”献给村里最有威望的长老,希望长老能认可他的“伟大发现”。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一些有学识的人的耳朵里,他们不禁想起了古代的一个典故。在古代,也有类似田父这样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和见识,但却有着一颗真诚而单纯的心,愿意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田父献曝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它让人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中却可能是珍贵无比的。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见识短浅而嘲笑他们,而应该以一颗包容和理解的心去对待他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善于发现美好的心,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可能蕴含着意想不到的温暖和价值。就像那冬日里的阳光,虽然普通,却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慰藉和希望。
田父献曝-成语图片
父母恩勤
成语拼音
fù mǔ ēn qín
成语解释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典故出处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成语典故
父母恩勤,养我身兮。★明·归有光《招张贞女辞》
成语造句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长辈的付出,要知道,他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默默奉献,正所谓父母恩勤,这份深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报答。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明的年轻人。 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勤劳善良的人。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只为了能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父亲在田间辛勤耕耘,无论风吹日晒,都不曾有一丝懈怠。母亲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照顾李明和年迈的爷爷奶奶。 李明从小就看着父母如此辛苦,心中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明开始变得有些叛逆和不懂事。他常常嫌弃父母的唠叨,对他们的付出也渐渐视为理所当然。 有一天,李明在外面结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跟着他们学会了吃喝玩乐,不再用心读书。父母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次劝说他要好好学习,不要误入歧途。但李明根本听不进去,还对父母大发脾气。 直到有一次,李明因为和那些朋友一起惹事,被官府追究。关键时刻,是他的父亲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积蓄和人脉,好不容易才解决了这件事。看着父亲为了自己奔波劳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李明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从那以后,李明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想起父母这些年来对自己的恩勤付出。他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多么的不懂得珍惜。 于是,李明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开始。他努力读书,勤奋学习,希望能够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每天,他早早起床,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习上,他也刻苦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李明终于学有所成,考上了功名。他用自己的成就,让父母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李明也始终没有忘记父母的恩勤,他对父母更加孝顺,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和勤劳付出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份恩情,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正如古人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要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日子,用我们的行动去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感激,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父严子孝
成语拼音
fù yán zǐ xiào
成语解释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典故出处
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在那个传统的家庭里,长辈以身作则,晚辈恪守规矩,最终呈现出父严子孝的美好景象。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李父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他对自己的儿子李明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李明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之下。李父对李明的学业极为重视,每天都会督促他刻苦读书,不容许他有丝毫的懈怠。一旦李明在学习上稍有疏忽,李父便会严厉地斥责他。 尽管李父的严厉有时让李明感到有些压力,但他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李明也非常争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慧,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长大成人。在李父的教导下,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善良。 有一次,小镇上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灾害,许多人家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李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积极组织众人一起抗灾救灾,帮助受灾的乡亲们重建家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和责任感。 李父看到儿子的表现,心中满是欣慰。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严格教育终于有了成果。 当李父年老体弱时,李明对父亲关怀备至。他每天都会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为父亲端茶送饭,陪父亲聊天解闷。在父亲生病时,李明更是衣不解带地守在父亲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他。 周围的邻居们看到李明如此孝顺父亲,都纷纷称赞不已。他们都说,这正是父严子孝的典范。 在历史的长河中,父严子孝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好的品德和家庭关系。如古代的曾子,他对父亲极为孝顺,即使在父亲犯错时,他也能委婉地劝谏,体现了孝道的真谛。又如孔子的弟子有若,他也曾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强调了孝道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李家的故事也成为了小镇上的美谈,人们都以他们为榜样,努力营造着父慈子孝的良好家庭氛围。而李明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严子孝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他明白,父亲的严厉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他对父亲的孝顺则是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这种良好的家庭传统也在小镇上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温暖与力量。
认贼作父
成语拼音
rèn zéi zuò fù
成语解释
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
典故出处
华而实《汉衣冠》三郑成功脸色发白,全然失去了希望,他悲愤地昂起头,一字一音地说‘你认贼作父!’”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他为了一时的利益和权力,竟然做出那种违背道德伦理的事,实在是令人不齿,简直就是认贼作父。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动荡时期,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有一个叫小李的年轻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伶俐,但因家境贫寒,未曾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小李心怀大志,渴望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一次战乱中,小李的家乡遭到了一伙强盗的洗劫,他的父母不幸遇难。无依无靠的小李被迫四处流浪,在这艰难的旅程中,他遇到了一个看似豪爽仗义的人物老王。老王对小李关怀备至,不仅给他提供食物和住所,还常常与他讲述自己的“英雄事迹”。 渐渐地,小李对老王充满了感激和敬佩,视其为恩人。但他并不知道,老王其实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强盗头目,他的所谓“英雄事迹”不过是烧杀抢掠的恶行。 老王见小李对自己言听计从,便开始利用他。让小李参与自己的一些不法勾当,小李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在老王的花言巧语和威逼利诱下,最终还是听从了他的安排。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在老王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道德底线。他不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认为这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有效途径。 然而,正义终将到来。朝廷派遣了一位英明的将军前来镇压这一带的匪患。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老王的匪帮被打得七零八落。老王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逃窜,而小李则被官军俘虏。 在审判之时,小李仍不知悔改,还口口声声说老王是他的义父,是带他走向成功的引路人。周围的人们对他的这番言论感到无比愤怒和悲哀,纷纷指责他认贼作父,竟然将一个作恶多端的强盗视为亲人,还跟随他为非作歹。 最终,小李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依法惩处。而他那认贼作父的行为,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警示,提醒着后人要明辨是非,坚守正道,切不可被恶人的表面所迷惑,走上不归之路。
无父无君
成语拼音
wú fù wú jūn
成语解释
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以讥刺无伦常者。
典故出处
无
成语典故
无
成语造句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竟有一些人行为乖张,无视礼法,做出无父无君之事,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魏牟的人。 魏牟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过着奢华的生活。然而,他的性格却极为骄纵任性,丝毫不受礼教和道德的约束。 随着年龄的增长,魏牟非但没有修身立德,反而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他对长辈毫无尊敬之心,对朋友也毫无诚信之义。在家族中,他不遵循长幼尊卑的秩序,时常与父辈发生激烈的争执,甚至公然违抗父亲的命令。 在社会交往中,魏牟更是肆意妄为。他不尊重君主制定的律法,无视社会的规范和秩序。他凭借着家族的权势和财富,为所欲为,丝毫不把君主的权威放在眼里。 有一次,君主下令举办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要求所有贵族都必须按时参加,以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和对国家的忠诚。然而,魏牟却对此不屑一顾,他不仅没有按时参加祭祀,还在祭祀当天与一群狐朋狗友饮酒作乐,喧闹之声传遍了整个京城。 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众人的愤怒和指责,有人劝他说:“你如此无父无君,违背伦理道德和国家律法,必将遭受严惩。”但魏牟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 终于,魏牟的恶行传到了君主的耳中。君主大为震怒,决定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魏牟的家族也因为他的罪过而受到牵连,失去了君主的信任和恩宠。 从此,魏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沦为了阶下囚,过着悲惨的生活。他这才懊悔自己曾经的无父无君之行,但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无父无君是一种极大的罪过,违背伦理道德和国家律法,必然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灾难。在社会中,我们应当尊重长辈,遵循社会的规范和秩序,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父无君-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分类
包含淑的3个成语
关于糟糕的38个成语
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的35个成语
形容盖世奇才的44个成语
形容玩火危险的的44个成语
形容过了这村没这店的37个成语
包含燕的48个成语
形容欣然的35个成语
类似以长补短的48个成语
形容十六七岁的少女的28个成语
更多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