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拼音
-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语解释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典故出处
-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成语典故
-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庄公的异母弟弟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人,企图自己成为国君,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另立阂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阂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人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成语造句
- 春秋时期,鲁国局势混乱,正是因为庆父这样的乱臣贼子存在,才使得鲁国祸乱不断,正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局势颇为复杂。鲁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子般继位。然而,庄公的弟弟庆父却心怀不轨,妄图夺取鲁国的最高权力。
庆父是个野心勃勃且手段阴险的人。他与庄公的夫人哀姜勾结,密谋除掉公子般。不久之后,他们的阴谋得逞,公子般被杀害,随后哀姜拥立了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启即位,即鲁闵公。
但是,庆父的野心并未得到满足,他依然妄图将鲁国掌控在自己手中。庆父不断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继续策划着更加阴险的计划。
鲁闵公渐渐察觉到了庆父的不轨之心,开始对他有所提防。而庆父见自己的阴谋难以得逞,竟然一不做二不休,再次痛下杀手,派人杀害了鲁闵公。
鲁国一时间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庆父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恨。
此时,一些有识之士站了出来,他们呼吁要除掉庆父这个祸根,否则鲁国将永无宁日。大夫季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积极奔走,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最终,在季友等人的努力下,庆父的恶行被揭露,他被迫逃亡国外。然而,尽管庆父离开了鲁国,但他给鲁国带来的灾难却并未就此结束。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鲁国的局势。庆父的存在就如同一个毒瘤,不断侵蚀着鲁国的根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鲁国逐渐从这场危机中走了出来。但庆父的所作所为却成为了鲁国历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了野心家和阴谋家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危害。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要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的人物和事件再次发生,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历史的长河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为了一句经典的话语,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以史为鉴,守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