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慈子孝

成语拼音

fù cí zǐ xiào

父慈子孝成语解释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典故出处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喜欢他的宠妾生的儿子州吁,大夫石碏劝谏他不要过分溺爱,说骄奢淫逸会让他走上邪路,只有从小教育他“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庄公不听劝谏,结果州吁杀桓公而自立,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成语造句

在那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处融洽,平日里呈现出一片父慈子孝的美好景象。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李伯,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夫。 李伯对自己的儿子李明从小就疼爱有加,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在李明年幼时,李伯总是会耐心地教他各种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李伯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李明的需求,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呵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长大成人。他深知父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李明十分孝顺,每天都会主动帮助父亲干农活,分担家务。在父亲劳累时,他会贴心地为父亲捶背、端茶递水。 有一年,村庄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李伯家也不例外,他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然而,李明并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山上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自己舍不得吃,总是先拿给父亲。 有一次,李明在山上找到了一些野果,满心欢喜地准备带回去给父亲。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李明心生怜悯,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将自己辛苦找来的野果分给了老人一半。回到家后,李伯看到李明带回的野果少了许多,便询问缘由。李明如实相告,李伯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欣慰地笑了,夸奖他做得对。 就这样,父子俩相互扶持,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在村庄里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他们父慈子孝。 《礼记》中曾记载:“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顺。而李伯对李明的慈爱和教育,也为李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明白,父慈子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这种父慈子孝的美德,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父慈子孝-成语图片

父慈子孝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