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隐

成语拼音

fù wéi zǐ yǐn

父为子隐成语解释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典故出处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造句

他做了错事,父亲出于疼爱选择了父为子隐。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崇尚正义和道德。 叶公所在的地方有一对父子,父亲不小心犯了一个过错。按照当时的律法和道德观念,儿子应该秉持正义,将父亲的过错告发。然而,这位儿子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内心深处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不忍心看到父亲因为自己的告发而受到惩罚。在痛苦的挣扎中,儿子最终选择了隐瞒父亲的过错,也就是所谓的“父为子隐”。 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儿子的行为是违背正义的,因为他没有按照律法的要求去做,这可能会导致律法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然而,也有许多人理解儿子的情感,认为血浓于水,亲情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忽视的。 孔子听闻此事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亲情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律法要求人们秉持正义,但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不能完全抛开亲情而只追求冰冷的律法条文。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他强调了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困境中,需要一种更为全面和人性化的考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父为子隐”这个成语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选择问题,更是对人性、亲情与律法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在古代社会,家族观念非常浓厚,父子之间的亲情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纽带。这种亲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同时,这也让我们思考律法的目的和意义。律法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如果律法过于死板地执行,而忽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合理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类似的道德困境,需要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父为子隐”的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抉择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人性、亲情、律法、道德等,寻求一个更为合理和平衡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不忽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父为子隐-成语图片

父为子隐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