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佩服的31个成语

形容佩服的31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形容佩服的成语。这些成语体现了对他人的能力、品德或成就等方面的敬重和钦佩之情。

毕恭毕敬

成语拼音

bì gōng bì jìng

成语解释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五:“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

成语典故

西周周幽王十分昏庸暴虐,十分宠爱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想尽千方百计并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褒姒一笑,对外得罪各路诸侯,废除原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尽管如此,宜臼写《小弁》诗抒发对父母必恭必敬的心情。

成语造句

他对待长辈总是那样的有礼貌,说话做事都毕恭毕敬。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在晋国的朝堂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名叫师旷。师旷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尚,深受众人的敬重。 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是不是已经太晚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有些不高兴地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连忙郑重地说:“臣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阳光灿烂;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万丈;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如同点亮蜡烛,虽然光亮不如太阳,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晋平公听了师旷的这番话,深受触动,从此对师旷更是毕恭毕敬。 又有一次,师旷在朝堂上演奏音乐,那优美的旋律让众人都沉浸其中。晋平公听得如痴如醉,对师旷的技艺赞叹不已。演奏结束后,晋平公亲自走到师旷面前,向他表示感谢,态度极其恭敬。 在晋国,上至君主,下至群臣百姓,都对师旷怀着深深的敬意。因为大家都知道师旷的才能和品德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为晋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师旷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对待君主和众人始终毕恭毕敬,从不敢有丝毫的傲慢和懈怠。 后来,“毕恭毕敬”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就如同师旷对待晋平公一样,在面对值得尊敬的人或事时,展现出极度的尊重和礼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要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应以恭敬的态度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可以从师旷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明白尊重他人、毕恭毕敬的重要性,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奉若神明

成语拼音

fèng ruò shén míng

成语解释

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樊英精通《五经》和术数,隐居于壶山南面,很多人去拜他为师,他对官府的征召不予理睬,汉顺帝以礼征召他。他才不得不来京城洛阳,顺帝为他设坛席,对他奉若神明,任他为光禄大夫,可惜他为官并没什么政绩。

成语造句

他对那位大师的教导深信不疑,简直将其奉若神明。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大多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但他们对于自然的力量却怀着深深的敬畏。 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位非常特别的巫师。他拥有着一些神奇的能力,比如能够预测天气、治愈一些疾病等。人们一开始只是对他的能力感到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巫师所展现出的种种奇迹让人们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们开始把这位巫师视为具有超凡力量的存在,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每一个举动都奉为准则。他所说的关于丰收的预言,人们会提前做好准备;他所指示的祭祀仪式,人们都会一丝不苟地执行。他渐渐地被人们奉若神明。 有一年,这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河流干涸,土地干裂,庄稼枯萎,人们面临着饥荒的威胁。于是,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巫师身上,希望他能施展神奇的力量来解决这场旱灾。巫师告诉人们,只要他们献上大量的祭品,并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上天就会降雨。 人们毫不犹豫地按照巫师的要求去做,他们倾尽所有准备了丰厚的祭品,举行了一场无比隆重的祭祀。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天空依然没有一丝要下雨的迹象。人们开始焦虑起来,但他们仍然坚信巫师的能力,认为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 可是,旱灾越来越严重,饥荒也越来越逼近。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巫师的话产生了怀疑,他们试图劝说人们不要盲目地听从巫师的指示,应该想办法去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那些已经把巫师奉若神明的人们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他们坚信巫师最终一定能带来雨水。 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旱灾依然没有丝毫缓解,人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此时,人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他们对巫师过分的崇拜和依赖是多么的愚蠢。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白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而应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应对困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奉若神明般的盲目崇拜有时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和判断力,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和后果。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正如历史上许多例子所表明的那样,过度的迷信和依赖他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才能走出困境,迎来更好的未来。

甘拜下风

成语拼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成语解释

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

典故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子甘拜下风。”

成语典故

西晋大官僚石苞的儿子石崇没有得到父母的一点遗产,靠自己的功劳晋升为荆州刺史,他不择手段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很快成为西晋头号富翁。晋武帝的亲舅王恺也是一个大富翁,但和石崇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他自己也承认甘拜下风 。

成语造句

他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出色,我不得不甘拜下风。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叫李明,一个叫张华。他们都极具智慧和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着很高的声誉。 李明擅长诗词歌赋,他的作品常常令人赞叹不已。张华则在谋略和治国之道上有着独特的见解,曾多次为国家出谋划策,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有一次,国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决策,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国王召集了众多大臣和智者来商议,李明和张华也在其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张华凭借着他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分析,提出了一个极为出色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赞同。 李明听了张华的方案后,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他意识到张华的智慧和才能在这一刻确实超过了自己,自己虽然也有不错的想法,但与张华的相比,还是稍显逊色。 会议结束后,李明主动找到了张华,真诚地对他说:“张华兄,此次你的见解和方案实在是精妙绝伦,我自愧不如,我甘拜下风。”张华听了李明的话,十分感动,他连忙回应道:“李明兄过奖了,你我各有所长,只是此次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想法恰好更合适而已。” 从那以后,李明和张华成为了更好的朋友,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李明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提升自己的才华;张华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二人的友谊和才华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正如《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李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甘愿在张华面前表示自己的钦佩,这种谦逊的态度和对他人才能的尊重,使得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李明一样,当遇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时,能够坦然地承认并学习对方的长处,而不是心生嫉妒或不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同时,我们也要像张华一样,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因为自己的一时成就而骄傲自满,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人和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后生可畏

成语拼音

hòu shēng kě wèi

成语解释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典故出处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成语典故

出处《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释义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故事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成语造句

年轻人往往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冲劲,他们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真可谓后生可畏,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来到了晋国,遇到了一个小孩在路中间堆砌石子玩耍,挡住了孔子的马车前行之路。 孔子的弟子子路见状,赶忙上前让小孩把石子移开,让马车通过。那小孩却仰头看着子路,理直气壮地说:“你看我在做什么,这是一座城,我怎么能随便移开呢?”子路觉得这小孩甚是有趣,便笑着说:“这只是些石子,怎么能算城呢?”小孩却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只有人才知道的事情,你怎么能断定我不懂呢?自古以来,车让城还是城让车,都有其道理。” 孔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觉得这小孩很不一般,便下车来和小孩交谈。小孩面对孔子丝毫不怯场,反而侃侃而谈,展现出了远超其年龄的见识和智慧。孔子忍不住赞叹道:“这孩子如此年少,却如此聪慧,真是后生可畏啊!” 这个小孩虽然年纪小,但他的勇气和才华让孔子都为之钦佩。后来,孔子常常以此事为例,教导弟子们不要轻视年轻人,因为后生中也有许多杰出之辈,他们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正如历史上许多年轻有为之人,他们在年轻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比如汉朝的霍去病,他年纪轻轻就率领大军抗击匈奴,屡立战功,成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还有三国时期的周瑜,也是年少成名,在赤壁之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后生可畏这个道理。年轻人有着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思维,他们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开拓进取。在各个领域,都有许多年轻人崭露头角,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鼓励年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说不定下一个令人惊叹的后生就在我们身边悄然成长。

莫测高深

成语拼音

mò cè gāo shēn

成语解释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典故出处

《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

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刚正不阿的涿郡太守严延年到任不久,听说地方高氏家族无恶不作,就派属官赵绣前去查办。赵绣想暗中包庇被严延年斩首。严延年断案与其他官员不同,专门治那些地方豪强。不论官吏还是老百姓都不能揣测出他的真实心思。

成语造句

他总是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让人觉得莫测高深。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秘的国度。这个国度里有一位智者,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有多么高深的智慧和本领,只觉得他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位智者平时深居简出,很少与他人交流。偶尔有人前来请教问题,他也只是寥寥数语便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过后人们仔细琢磨,却又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有一次,国王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宫廷中的大臣们都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国王想到了这位智者,于是派遣使者去请他进宫。智者来到王宫后,静静地听完国王的描述,然后沉默了片刻。正当国王焦急地等待他的回答时,智者却只说了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便告辞离开了。国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完全不理解智者的意思。然而,过了几天,国王在处理其他事情时,突然灵光一闪,明白了智者那句话的深意,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还有一次,邻国派使者前来挑衅,出了一道极为复杂的谜题,声称如果这个国度无人能解,就要俯首称臣。众人皆惊惶失措,这时智者再次出现了。他听完谜题后,微微皱了皱眉头,然后说了几句让人似懂非懂的话。大家都觉得这次恐怕要输了,没想到邻国使者听完智者的话后,脸色大变,最终灰溜溜地回去了,而这个国度也成功避免了一场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者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却依然如同雾里看花,莫测高深。人们不知道他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的智慧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有人试图探究他的过去,却发现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仿佛他是凭空出现的一般。 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这位智者的故事也在人们的口中代代相传。尽管他的具体事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他那莫测高深的形象却始终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人们用他的故事来提醒自己,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智慧和力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局限于眼前的表象,而要学会深入思考,或许就能找到那隐藏在迷雾之后的答案。 而这位智者,也成为了这个国度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传奇,他的存在让人们明白,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要轻视那些看似神秘莫测的人和事。

马首是瞻

成语拼音

mǎ shǒu shì zhān

成语解释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成语典故

出处:《左传 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释义:“瞻”是看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本意是,作战是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故事: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成语造句

在团队合作中,大家应该相互协作,而不是只以某个人马首是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当时,晋国的中军元帅是荀偃。 有一次,晋国想要攻打齐国,于是集结了各国诸侯的军队一同出征。晋军到达了泾水岸边,但是诸侯的军队却迟迟没有全部到达。荀偃有些着急,他思忖着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 在一个夜晚,荀偃下达了命令:“明天早上鸡一叫就全军出发,所有军队都要看着我的马头行动,如果我的马头朝着哪个方向,大家就跟着往哪个方向前进。” 然而,他的这个命令却引起了联军中其他将领的不满和疑虑。其中,郑国的公子游更是直接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样的命令太过于专横,不考虑其他诸侯军队的情况。 但荀偃并没有改变他的决定。第二天,晋军按照他的命令行动,其他诸侯军队虽然心中不情愿,但也只能跟随。 当军队渡过泾水后,荀偃发现齐军早有防备,而且士气高昂。此时的局面变得十分复杂和危险。 在这关键时刻,荀偃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决策。他意识到自己的“马首是瞻”的命令可能过于草率,没有充分考虑到联军的实际情况和各诸侯的意愿。 最终,这次对齐国的征伐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而荀偃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在处理重大事务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意志行事,而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意见。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马首是瞻”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在历史的长河中,“马首是瞻”的典故提醒着人们,在团队合作或者集体行动中,领导者固然需要有决策的能力和权威,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有兼顾各方,才能使行动更加顺利和有效。就如同《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集体中,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望尘莫及

成语拼音

wàng chén mò jí

成语解释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典故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汉书·赵咨传》:“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敦煌太守赵咨推荐曹暠任荥阳县令,赵咨调往东海任职经过荥阳时,曹暠等在路口迎候,想请他在荥阳暂住。赵咨不想惊动别人就没有停留,车子很快就过去。曹暠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可追到长亭,赵咨的车子早就望尘莫及。

成语造句

他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如此卓越,其他人只能望尘莫及。

成语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臣名叫赵咨。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时,敦煌地区经常遭受匈奴等外族的侵扰,当地的官员们却束手无策。朝廷决定派遣赵咨前往敦煌担任太守,希望他能够解决那里的问题。 赵咨接到任命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敦煌的路途。他一路上马不停蹄,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敦煌。 到了敦煌后,赵咨立刻展开了工作。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积极组织百姓进行防御,加强军事力量。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在赵咨的努力下,敦煌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的治理才能和卓越表现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有一次,赵咨被召回京城述职。他骑着马缓缓而行,一路上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在途中,赵咨遇到了一个车队,这个车队装饰豪华,排场极大。赵咨的随从们都以为是某位高官的车队,便提醒赵咨避让一下。 然而,赵咨却不为所动,依然慢悠悠地骑着马前进。当车队靠近时,赵咨发现原来是一个富商的车队。这个富商平日里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横行霸道,目中无人。 富商看到赵咨没有避让,心中十分不悦,便大声呵斥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挡我的路!” 赵咨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是敦煌太守赵咨。” 富商一听,顿时傻眼了。他没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赵咨。他连忙下马,向赵咨赔礼道歉,并表示愿意献上丰厚的礼物。 赵咨微微一笑,说道:“我身为朝廷官员,为百姓做事是我的职责,怎么会接受你的礼物呢?”说完,便继续骑着马向前走去。 富商看着赵咨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慨。他意识到自己与赵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自己虽然有钱,但在品德和才能方面,却远远望尘莫及。 从此以后,这个富商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学着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而赵咨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赵咨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才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那些只注重外在的人望尘莫及。

心悦诚服

成语拼音

xīn yuè chéng fú

成语解释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典故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成语造句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内有两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一个叫子轩,一个叫明辉。 子轩智慧超群,学富五车,他常常能提出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然而,他的性格较为高傲,有时不太能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 明辉则不同,他为人谦逊,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虽然他的学识可能不如子轩,但他的品德和亲和力让很多人都愿意与他交往。 一次,国家面临一个重大的决策,关于是否要与邻国发动一场战争。子轩坚决主张开战,他认为凭借本国的实力可以轻易获胜,从而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而明辉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深入分析了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他认为和平解决争端才是更好的选择。 两人在朝堂之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子轩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和学识,一度让很多大臣都倾向于他的观点。但明辉并没有气馁,他耐心地一一列举开战的弊端,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和平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认真思考明辉的话,他们发现明辉的观点更加全面和长远。最终,国王采纳了明辉的建议,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与邻国的争端。 这件事情之后,子轩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过于自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人的意见。而明辉的表现让他心悦诚服,他主动找到明辉,诚恳地向他道歉,并表示愿意向他学习。 从那以后,子轩变得更加谦逊和包容,他与明辉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两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整个国家也因为他们的合作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悦诚服不仅仅是对他人能力和品德的认可,更是一种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契机。当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学习他人的优点时,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优秀。就如同《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让自己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自惭形秽

成语拼音

zì cán xíng huì

成语解释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成语典故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成语造句

他总是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常常自惭形秽。

成语故事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卫玠的美男子。他自幼风神秀异,聪明好学,擅长清谈。 卫玠的舅舅王济也是当时的知名人物,他英俊豪爽,很有才华。然而,每次王济见到卫玠,都会感叹自己的容貌和风度与卫玠相比简直是相形见绌。有一次,王济带着卫玠一同出门,看到周围的人都对卫玠投来惊艳的目光,而自己仿佛完全被忽视了。他不禁感慨地说:“与卫玠一同出游,就感觉自己好像一颗丑陋的珠子放在了宝玉的旁边,真是让我自惭形秽啊!” 随着卫玠的名声越来越大,他被许多人所仰慕和追捧。一次,卫玠来到了京都洛阳。京都的人们听闻他的到来,都纷纷前来一睹他的风采,一时间街道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卫玠本就身体虚弱,面对如此众多热情的人们,他感到有些疲惫和紧张。结果,这次经历让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不久后就患病去世了,当时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十分惋惜。 “自惭形秽”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在面对他人的优秀或美好时,自觉自己有所不足而产生的羞愧和自卑感。就如同王济在卫玠面前,意识到自己在容貌和风度上的差距,从而产生了这种情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这也许会激励他们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但我们也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必过分地贬低自己,而应该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优点和成就,而不是仅仅陷入自惭形秽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就像卫玠,他虽然拥有出众的容貌,但他的才华和智慧同样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拜倒辕门

成语拼音

bài dǎo yuán mén

成语解释

辕门将帅行辕或军营的大门。形容对别人佩服之至,自愿认输。

典故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若非一部全史瞭然于中,何能如此。妹子唯有拜倒辕门了。”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那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众人纷纷折服,甚至不少同行都有了拜倒辕门之意。

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不断,英雄辈出。 当时有一位名将叫袁术,他拥兵自重,势力不容小觑。而在他的辖区内,有一个名叫孙策的年轻人,智勇双全,心怀大志。 孙策一心想要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然而袁术却对他多有猜忌和提防。孙策多次向袁术进言,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但袁术总是敷衍了事。 一日,孙策听闻袁术手下的一位大将与自己理念不合,时常在背后中伤自己。孙策心中愤懑不已,但他深知此时不宜与袁术彻底翻脸。 于是,孙策决定采取一个巧妙的策略。他带着自己的亲信和一队精兵,来到袁术的辕门前。他下马步行,一步一步走向辕门,然后单膝跪地,低头表示自己的忠诚和臣服。 袁术得知孙策拜倒辕门的举动后,心中既惊讶又得意。他以为孙策终于被自己的权势所折服,决定全心全意效忠于他。 然而,袁术没有想到的是,孙策这一拜只是权宜之计。孙策表面上对袁术恭顺,暗地里却在积极筹划自己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策逐渐积累起自己的力量。他利用袁术对他放松警惕的时机,悄悄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终于,孙策觉得时机成熟,毅然决然地脱离了袁术的控制,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乱世中打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令人瞩目的英雄。 而“拜倒辕门”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恭敬和顺从,但其中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目的和谋略。就如同孙策当年在袁术辕门前的那一拜,看似卑微,实则蕴含着他的远大抱负和深谋远虑。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人物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低首下心

成语拼音

dī shǒu xià xīn

成语解释

首头;下心屈服于人。形容屈服顺从。

典故出处

唐·韩愈《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

成语典故

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悬河的那派谈锋,也不愁姑娘不低首下心的诚服首肯。★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

成语造句

他在权贵面前从不会低首下心,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大梁国。大梁国内有一位年轻人名叫李明,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却心怀壮志,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李明勤奋好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然而,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却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总是对他百般刁难,让他的前进之路举步维艰。 有一次,李明为了获得一个重要的机会,不得不去求见一位位高权重的官员。这位官员傲慢自大,对李明不屑一顾。李明深知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只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在那位官员面前低首下心,表现得极为恭敬和顺从。 他小心翼翼地向官员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请求,尽管官员多次故意刁难他,他依然保持着谦卑的态度。最终,官员被李明的执着和诚意所打动,答应给他一个机会。 李明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众人中崭露头角。他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发现自己在曾经低首下心的过程中,似乎逐渐迷失了一些东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意识到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能仅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放下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坚守底线的人物,他们宁愿面临困境也绝不轻易低首下心。李明决心要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重新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从那以后,李明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不再盲目地低首下心,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以智慧和勇气去应对。他的转变让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佩,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的骄傲,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低头,但也要在内心深处保持一份坚定和执着,不要让低首下心成为我们失去自我的借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顶礼膜拜

成语拼音

dǐng lǐ mó bài

成语解释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典故出处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成语典故

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

成语造句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众人发自内心的尊敬,人们对他顶礼膜拜。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慧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慧明自幼聪慧好学,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有一天,慧明偶然听闻了关于一位高僧的传说。据说这位高僧佛法高深,智慧非凡,他的言行和教诲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走向正途。慧明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渴望,他渴望能够拜见这位高僧,聆听他的教诲。 于是,慧明踏上了寻找高僧的旅程。他历经艰辛,穿越山川河流,终于在一座偏僻的寺庙中找到了那位高僧。当慧明第一次见到高僧时,他被高僧身上散发出来的庄严和神圣所震撼。他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从那以后,慧明便留在了寺庙中,跟随高僧学习佛法。他对高僧的敬仰之情日益加深,他将高僧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和榜样。他认真聆听高僧的每一句话,用心领悟佛法的真谛。 随着时间的推移,慧明在佛法上的造诣越来越高。他开始四处宣扬佛法,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痛苦和困惑。人们对慧明的敬重也如同他对高僧的敬重一般,许多人对他顶礼膜拜,视他为拯救自己心灵的使者。 慧明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敬仰而骄傲自满,他始终记得高僧对他的教诲,保持着一颗谦逊和善良的心。他明白,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高僧的指导和教诲。 然而,随着慧明的名声越来越大,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诋毁。他们试图抹黑慧明,破坏他的声誉。但是慧明并没有因此而动摇,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最终,慧明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师。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千古,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真理和善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他对高僧的顶礼膜拜,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提醒着人们要始终保持对智者和圣贤的敬重与学习。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慧明这样对圣贤顶礼膜拜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以圣贤为榜样,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那些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敬之心,去顶礼膜拜,传承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奉为楷模

成语拼音

fèng wéi kǎi mó

成语解释

楷法式;模模范。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

典故出处

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一生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其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成就,被众人奉为楷模。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事迹和品德令人敬仰,被后世奉为楷模。 他便是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回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却对知识有着无比的渴望和追求。他跟随孔子学习,勤奋刻苦,一心钻研学问。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途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和挫折。在极度贫困和艰难的环境下,许多弟子都开始动摇和抱怨,然而颜回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他不仅没有丝毫的怨言,还时常鼓励其他弟子要坚持下去。 颜回对孔子的教诲更是奉为圭臬,他认真领悟孔子所传授的每一个道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他的品德高尚,为人谦逊、善良、宽容。在与他人相处时,他总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往往追逐名利和权势。但颜回却独善其身,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他安贫乐道,即使生活困苦,也依然能在简陋的环境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颜回的这种精神和品德,深深影响了他身边的人,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什么是高尚的品德。正因如此,他被后来的人们视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他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颜回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始终熠熠生辉。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道德的坚守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人们的心中,颜回永远是那个值得奉为楷模的伟大人物,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如今,当我们回顾历史,再次品味颜回的故事时,我们依然能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他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品德的坚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让我们以颜回为楷模,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伏首贴耳

成语拼音

fú shǒu tiē ěr

成语解释

畏缩恐惧的样子。

典故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那个威严的领导面前,表现得完全不像平时那般自信,竟伏首贴耳,唯命是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国王统治着广袤的土地。这位国王性格强势,他渴望绝对的权力和控制。 在他的朝堂之上,有许多大臣。其中有一位名叫李义的大臣,他为人正直,心怀国家和人民。然而,国王却并不喜欢李义的直言不讳,他更希望大臣们对他伏首贴耳,无条件地服从他的一切命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的专横越发明显。他频繁地颁布一些不合理的法令,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李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希望国王能够改变政策,以民为本。 但是,国王却对李义的谏言充耳不闻,反而认为李义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其他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纷纷对国王伏首贴耳,不敢有丝毫违背。他们甚至还在国王面前诋毁李义,说他心怀不轨。 李义陷入了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坚持着为百姓发声,尽管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有一次,国王又颁布了一条极为苛刻的税收法令,这几乎要将百姓逼上绝路。李义再也无法忍受,他再次在朝堂上强烈反对。这一次,国王彻底愤怒了,他决定严惩李义。 李义被打入了大牢,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屈服,依然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而那些曾经对国王伏首贴耳的大臣们,却在一旁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为李义说话。 最终,国家因为国王的暴政而陷入了混乱,百姓纷纷起义反抗。国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已经为时太晚。而李义的名字,却被百姓们铭记在心,成为了正义和勇敢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地伏首贴耳、盲目服从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在面对不公正和错误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坚持真理,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正如历史上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他们虽然可能会遭遇困境,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负弩前驱

成语拼音

fù nǔ qián qū

成语解释

弩弓箭。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

典故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蜀人以为宠。”

成语典故

但我们的斗士,只有对于外敌却是两样的近的,是‘不抵抗’,远的,是‘负弩前驱’云。★鲁迅《伪自由书·观斗》

成语造句

他为了达成目标,不辞辛劳,始终冲在前面,就像那负弩前驱之人。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边境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该国的国王决心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前往边境抵御外敌,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在这支军队中,有一位年轻勇敢的将军,他名叫李昊。 李昊自幼习武,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当他得知自己即将率领部队奔赴前线时,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出征的那一天,李昊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踏上了征途。一路上,他们历经艰辛,风餐露宿,但没有一个人抱怨。终于,他们抵达了边境。 当外敌再次来袭时,李昊毫不畏惧,亲自冲锋在前。他手持长剑,奋勇杀敌,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也都个个勇猛无比。在激烈的战斗中,李昊始终冲在最前面,仿佛不知疲倦一般。 他的英勇表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士兵们紧密跟随其后,与外敌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场漫长而激烈的战斗,他们终于成功击退了外敌,保卫了边境的安全。 在这场战斗中,李昊真正做到了“负弩前驱”。他就像那冲在最前面的利箭,无畏无惧,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后来,李昊的事迹在国内广为流传,人们都对他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敬佩不已。他成为了国家的英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历史的长河中,像李昊这样“负弩前驱”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与勇敢,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勇气挺身而出,为了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而拼搏奋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高山仰止

成语拼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

成语解释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成语典故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唐·王勃《倬彼我系》

成语造句

他一生致力于科研,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叫孔子。孔子的学说和品德影响深远,吸引了众多弟子追随他。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道德的传播,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教导弟子们要仁、义、礼、智、信。他带领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虽然历经艰辛,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有一个叫颜渊的弟子,对孔子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和品德所折服,觉得孔子就如同那巍峨的高山一般,令人仰望而难以企及。颜渊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孔子的学说,力求将孔子的教导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 一次,颜渊和其他弟子们跟随孔子来到一座高山脚下。众人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都充满了敬畏之情。颜渊不禁感慨道:“夫子就如同这高山一般,让我只能仰望啊!”其他弟子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人对他表示敬重和钦佩。各国的诸侯和贵族们也纷纷邀请孔子前往讲学,但孔子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为名利所动摇。 然而,人生无常,孔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颜渊等弟子们悲痛欲绝,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和指引。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孔子的教诲,继续努力传播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多年后,颜渊也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每当人们提起颜渊,都会想起他对孔子那高山仰止般的敬仰之情。而孔子的学说和品德,也如同那高山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故事和颜渊对他的敬仰,让“高山仰止”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品德和成就的赞美,更是提醒着人们要有追求卓越、敬仰高尚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人们以孔子为榜样,努力攀登那座象征着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的“高山”,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如同那高山一般,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美好的未来。

高山仰止-成语图片

高山仰止

敬若神明

成语拼音

jìng ruò shén míng

成语解释

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对于这位医术高明、拯救了无数生命的医生,患者们敬若神明。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陈庄的小村落。村子里有一位智慧超群且心地善良的老人,名叫李伯。 李伯饱读诗书,对世间万物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常常帮助村民们解决各种难题,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农业生产上的困惑,他都能给出恰当的建议和办法。 有一年,村子遭遇了罕见的旱灾,连续数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庄稼枯萎。村民们心急如焚,纷纷向李伯请教该如何应对这场灾难。李伯沉思片刻后,凭借着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指导村民们挖渠引水、合理灌溉,并且带领大家一起举行了祈雨仪式。 说来也神奇,在他们举行完祈雨仪式不久后,天空中竟然真的飘来了乌云,随后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场及时雨拯救了整个村子,让濒临绝境的庄稼又恢复了生机。 从那以后,村民们对李伯越发敬重,简直将他敬若神明。大家凡事都要先询问李伯的意见,李伯的每一句话都被视为金玉良言。李伯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善良,一如既往地为村民们服务。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比如,在古代的某些部落中,会有智慧的长者备受尊崇,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如同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论语》中也曾记载孔子被弟子们视为圣人,对他的教诲恭敬奉行。 然而,敬若神明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李伯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他偶尔也会给出不太恰当的建议。但村民们明白,人非圣贤,不能因为这偶尔的失误就否定他的全部贡献。他们依然尊重李伯,并且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庄在李伯的带领下越来越繁荣昌盛。而“敬若神明”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提醒着人们要尊重那些有真才实学、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同时也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迷信和崇拜。尽管时代在变迁,但这种对智者和贤者的敬重之情,始终是人类社会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口服心服

成语拼音

kǒu fú xīn fú

成语解释

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典故出处

《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对于他的解释和处理方式,大家最终都毫无异议,真正做到了口服心服。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年轻人。李贤聪明好学,但也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最正确的。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智者,他以博学多才和智慧过人而闻名。人们纷纷向他请教问题,对他的见解和建议都深感佩服。李贤听闻后,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众人的盲目追捧。 李贤决定亲自去会一会这位智者,想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大家知道他才是最厉害的。他找到智者,便开始与他辩论各种问题。智者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着李贤的观点,然后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起初,李贤还坚信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但随着智者的深入分析和引经据典,李贤渐渐发现自己的论据开始站不住脚。智者引述了历史上诸多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清晰地阐述了道理,让李贤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 随着辩论的进行,李贤的内心开始动摇,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是多么可笑。最终,智者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彻底折服了李贤。李贤心悦诚服地对智者说:“先生,我之前真是太过自负了,您的智慧和见识让我口服心服。” 智者微笑着说:“年轻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好事。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都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去学习和探索。”从那以后,李贤变得谦逊起来,他努力向智者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固执己见,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建议。当我们遇到真正有才华和智慧的人时,要能够放下自己的骄傲,虚心接受他们的教导,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做到口服心服地向他人学习,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麟凤龟龙

成语拼音

lín fèng guī lóng

成语解释

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典故出处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世间的杰出人物如繁星般众多,然而能称得上麟凤龟龙的却是寥寥无几。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天地间充满了神秘与奇幻。 传说有一个部落,他们生活在一片广袤的山林之中。部落中有一位智慧非凡的老者,他知晓许多古老的传说和秘密。有一天,老者给年轻的族人讲述了一个关于神奇生物的故事。 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初开之际,世间存在着四种祥瑞之兽,分别是麟、凤、龟、龙。麟,是一种仁兽,它的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曾经有一次,在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时候,麟竟然出现在了王宫之中,令众人惊叹不已。凤,那是一种神鸟,它代表着吉祥和美好。据说,每当凤出现在天空,就会带来幸福和繁荣,人们都会对未来充满希望。龟,一直被视为长寿和祥瑞的象征。在古老的记载中,曾有一只神龟现世,它背上的纹路仿佛蕴含着天地间的奥秘,人们从它身上领悟到了许多智慧。而龙,更是无比强大和神秘,它能呼风唤雨,掌控着天地间的力量。 老者继续说道,这麟凤龟龙并非仅仅是传说中的生物,它们所代表的更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人们渴望和平、吉祥、长寿和力量,所以将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它们身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关于它们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 有一次,一个国家遭遇了巨大的灾难,洪水泛滥、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就在人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奇异的光芒,光芒中隐约可见一只凤的身影。人们纷纷跪地祈祷,希望凤能带来好运。神奇的是,不久之后,洪水渐渐退去,战乱也平息了,国家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人们相信,这是凤带来的祥瑞之兆。 还有一次,一位贤明的君主在梦中见到了一只麟,麟对他说了一些话,君主醒来后便依照麟的指示去治理国家,果然使得国家日益强大,百姓富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麟凤龟龙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愈发深刻,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它们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繁荣。尽管这些神奇的生物也许并不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但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奋斗。 部落中的年轻族人听完老者的故事后,都陷入了沉思。他们深知,虽然自己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真正的麟凤龟龙,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如同麟凤龟龙所象征的美好世界。从那以后,他们更加努力地生活、劳作,为自己的部落和未来而拼搏。

肃然起敬

成语拼音

sù rán qǐ jìng

成语解释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成语典故

衍举眼观看仲连,神清骨爽,飘飘乎有神仙之度,不觉肃然起敬。★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

成语造句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中,每一位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救人的消防员,都让人肃然起敬。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和事迹。今天要讲述的这个故事,主人公的品行和作为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员。杨震出身名门,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籍,博览群书,被世人赞誉为“关西孔子”。 杨震为官清廉正直,从不谋取私利。他在赴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在荆州任刺史时举荐的秀才。王密听闻恩公杨震路过,特意在夜间怀揣十斤金子前来拜见。杨震见到王密送来的金子,脸色一沉,说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故作推辞,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听后,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这番话,羞愧不已,怀揣金子狼狈而回。 杨震一生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和贿赂。他的子孙们生活俭朴,常以蔬菜为食,徒步出行。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官场中犹如一股清流。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挺身而出。他的正直和廉洁,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也让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感到羞愧和敬畏。 杨震的事迹传颂开来,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坚守正道,秉持公正廉洁的原则。每当人们提及杨震,无不肃然起敬,对他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充满钦佩。 如今,我们回顾杨震的故事,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当以杨震为榜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名利所诱惑,用正直和善良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让后人也能对我们的品行肃然起敬。

肃然生敬

成语拼音

sù rán shēng jìng

成语解释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同肃然起敬”。

典故出处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鲁直专学子美,然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每当看到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人们,我心中就会肃然生敬。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事迹令人闻之肃然生敬。 他便是东汉时期的杨震。杨震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好学,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成年后,他学识渊博,品行高洁,被世人所称颂。 当时,杨震被举荐为官,他为官清廉,公正不阿。在赴任途中,他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的门生。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深夜怀揣十斤黄金前来拜见。杨震见状,脸色一沉,说道:“我了解你的为人,你为何不了解我呢?”王密以为杨震故作推辞,便说:“现在已是深夜,无人知晓。”杨震听后,义正言辞地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满面,带着黄金匆匆离去。 杨震的这种清正廉洁的品行,在当时的官场中宛如一股清流。他从不为权贵所屈,坚决捍卫正义与公平。他所治理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有一次,朝廷中的权贵为了谋取私利,想要杨震在一桩案件中偏袒他们。杨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坚守律法,不为权势所动摇。权贵们对他恨之入骨,多次设计陷害,但杨震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杨震的一生,都在践行着正直、廉洁、公正的为官之道。他的事迹传遍了朝野,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不对他的品德肃然生敬。 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为官者的楷模和榜样。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高尚品质,让后人在提及他时,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敬意。 在历史的画卷中,杨震就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正义与良知的光芒,令我们对他的高洁品行肃然生敬,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正道,秉持良心。

推崇备至

成语拼音

tuī chóng bèi zhì

成语解释

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

典故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所谈西国政治、艺术,石破天惊,推崇备至,私心窃以为过当。”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的文学造诣极高,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众多读者对他推崇备至。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华夏大地上,有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名为大梁。大梁的君主英明神武,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日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在这个王朝中,有一位名叫李贤的贤臣。李贤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李贤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为他们解决问题。无论是灾荒之年的救济,还是平日里的司法公正,李贤都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处理政务上,李贤见解独到,眼光长远。每当朝廷面临重大决策时,他总能提出明智而有效的建议,为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他主张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大力发展商业,使得大梁的经济蒸蒸日上。 在边疆防御方面,李贤更是表现出色。他深知边疆的稳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积极加强边防建设,选拔英勇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士兵。当外敌来犯时,李贤亲自坐镇指挥,制定出精妙的战略战术,多次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和百姓的安宁。 李贤的功绩和品德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和赞扬。大臣们对他的才能和贡献推崇备至,纷纷以他为楷模,努力效仿。就连普通百姓也对李贤感恩戴德,将他视为神明一般的存在。 在李贤的辅佐下,大梁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周边的小国纷纷前来朝贡,大梁成为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李贤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李贤的名字和事迹被后人铭记,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望而生畏

成语拼音

wàng ér shēng wèi

成语解释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典故出处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成语典故

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孙犁《远的怀念》

成语造句

那座陡峭险峻的山峰,让许多登山爱好者在它面前都感到望而生畏。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一座巍峨险峻的高山矗立在大地之上。这座山名叫“凌云峰”,其山峰高耸入云,悬崖峭壁陡峭如削,云雾缭绕,神秘莫测。 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大多以农耕和狩猎为生。虽然这座山充满了神秘和危险,但山中丰富的资源也让一些勇敢的村民心生向往。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名叫李勇的年轻壮士。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听闻凌云峰的传说后,决心要登上山顶,一探究竟。 李勇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和水,踏上了登山的征程。起初,山路还算平缓,他走得颇为顺利。然而,随着他不断深入山中,道路变得越来越崎岖难行。陡峭的山坡、湿滑的岩石,还有那深不见底的峡谷,都让他举步维艰。 当他来到一处悬崖边时,只见眼前是一道几乎垂直的绝壁,只有几根摇摇欲坠的藤条从崖顶垂下。李勇试着抓住藤条向上攀爬,可刚爬了几步,一阵狂风袭来,藤条剧烈摇晃,他险些坠落悬崖。此时的李勇望着眼前的绝境,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恐惧和无助。 在他犹豫是否继续前行的时候,山中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咆哮声。李勇从未听过如此恐怖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地狱的怒吼。紧接着,一只巨大的猛虎从山林中窜出,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李勇惊恐万分,拼命逃窜。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追逐,李勇总算侥幸逃脱了猛虎的袭击。但此时的他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望着眼前那依然高耸入云、充满未知危险的山峰,李勇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他想起了村里老人们曾经说过的话:“凌云峰,乃神灵之居所,凡人不可轻易冒犯。”此刻,他对这座山充满了敬畏,那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让他再也没有了登山的勇气。 李勇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下山。回到村庄后,他将自己在凌云峰的经历告诉了村民们,告诫大家不要轻易冒险。从此,凌云峰在村民们的心中更加神秘而可怕,让人望而生畏。

威信扫地

成语拼音

wēi xìn sǎo dì

成语解释

威信威望和信誉。威望、信誉全部丧失。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

典故出处

杨朔《世界之王”》有心勾销这次旅行吧,那就会威信扫地,还是得硬着头皮去碰一碰。”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因为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和不当的行为,导致在众人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威信扫地。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名叫华国。华国的国君名叫厉王,他初登王位时,也曾心怀壮志,想要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厉王一开始确实采取了一些明智的政策,国家在他的治理下,有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和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厉王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开始独断专行。 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大肆征收赋税,用于自己的享乐和修建奢华的宫殿。百姓们的生活日益艰难,怨声载道。一些忠诚的大臣向厉王进谏,希望他能够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厉王不仅不听,反而对这些大臣进行打压和惩罚。 为了阻止百姓的议论和批评,厉王还派出了大批的密探,只要听到有人对他的政策表示不满,就立刻抓起来治罪。一时间,整个华国人心惶惶,人们在街上相遇都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示意。 这种高压政策并没有让百姓屈服,反而让他们对厉王更加失望和愤怒。终于,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了华国,由于长期的赋税过重,百姓们无力耕种,导致粮食歉收,饥荒蔓延。 而此时的厉王,依然沉迷于自己的奢华生活,对百姓的苦难不闻不问。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华国。 厉王的军队在百姓的愤怒面前不堪一击,他被迫逃离了王宫。曾经高高在上的国君,如今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的威信彻底扫地。 回顾历史,厉王的失败源于他的贪婪和专制。他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作为国君的尊严和权威。正如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厉王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教训,警示着后来的统治者们要以民为本,不可滥用权力,否则必将落得威信扫地的下场。

五体投地

成语拼音

wǔ tǐ tóu dì

成语解释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典故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成语典故

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成语造句

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折服,我对他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高僧名叫玄奘。他自幼聪慧,对佛法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 玄奘一心想要探究佛法的真谛,他深知中原地区的佛法尚有诸多不足和疑惑未解。于是,他立下宏愿,决心西行前往天竺寻求真正的佛法经典。 这一路,玄奘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穿越了茫茫沙漠,那里烈日炎炎,风沙漫天,水源稀缺。他曾数度面临生命的威胁,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始终没有放弃前行的脚步。 在途经一些国家时,他遭遇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和当地人的误解。但玄奘总是以慈悲之心和智慧之语化解种种难题。 终于,玄奘到达了天竺。在天竺,他遍访名寺高僧,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佛法。他的勤奋和聪慧得到了众多天竺高僧的赞赏和认可。 有一次,玄奘在一场佛法辩论会上,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和精妙的论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折服。他对于佛法的阐释清晰透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无论是天竺当地的高僧,还是前来听讲的信徒,都对玄奘的才华和智慧感到由衷的钦佩。 他们纷纷表示,对玄奘的佛法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愿意跟随玄奘学习,共同探索佛法的奥秘。 玄奘在天竺取得真经后,毅然踏上归程。他带着珍贵的佛法经典,再次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中原。 玄奘的西行求法之旅,不仅为中原地区带来了纯正的佛法,也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他的事迹传颂千古,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而“五体投地”这个成语,也因玄奘的卓越成就和众人的由衷钦佩,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了对他人极度佩服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心服口服

成语拼音

xīn fú kǒu fú

成语解释

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典故出处

《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蘤立,定天下之定。”

成语典故

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成语造句

他凭借着扎实的证据和无可辩驳的逻辑,成功让对手在这场争论中心服口服。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有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分别是李大人和王大人。 李大人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凡事都以公正和仁爱为准则。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王大人则恰恰相反,他热衷于权谋,追求个人的利益,对于百姓的需求常常置之不理。 有一年,这个国度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农田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李大人立刻向朝廷上书,请求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然而,王大人却在朝廷上百般阻挠,认为此举会耗费大量的国库储备,影响国家的财政。 面对王大人的反对,李大人据理力争,详细陈述了灾民的惨状以及开仓放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因救灾及时而使国家繁荣稳定,因救灾不力而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事例。 最终,朝廷采纳了李大人的建议,开仓放粮,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王大人虽然心中不悦,但也不得不承认李大人的决策是正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人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改善民生,促进国家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兴修水利、改革税制、发展教育等。王大人起初对这些改革嗤之以鼻,认为李大人是在异想天开。 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国家在李大人的治理下,变得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新的税制让百姓的负担减轻,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大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变化,心中对李大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狭隘和短视,深刻地认识到李大人的智慧和才能远在自己之上。 在一次朝廷的聚会上,王大人当着众人的面,向李大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诚恳地说道:“李大人,过去我对您多有误解和偏见,如今看到您的一系列举措让国家和百姓受益无穷,我是心服口服啊!” 从此,王大人改变了自己的作风,与李大人携手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努力。而“心服口服”这个成语,也在这个国度里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赞美真心敬佩和服气他人的常用表达。

心向往之

成语拼音

xīn xiàng wǎng zhī

成语解释

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典故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那座神秘而美丽的古城,一直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前往的地方,对其我心向往之。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而今天要讲述的这段往事,发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那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期。在一个偏远的小国,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名叫李逸。李逸出生于贫寒之家,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李逸所在的小国,时常受到周边强国的欺凌和掠夺,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逸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听闻了邻国一位贤明君主的事迹。据说这位君主礼贤下士,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李逸对这位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心向往之,他渴望能够前往邻国,为这位君主效力,一同实现国家的兴盛和百姓的幸福。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路途的艰辛,毅然踏上了前往邻国的征程。 一路上,李逸风餐露宿,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心中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要见到那位令他心向往之的贤明君主。 终于,李逸来到了邻国的都城。然而,想要见到君主并非易事。他在都城四处打听,寻求机会。终于,他的才华和执着引起了一位大臣的注意。在这位大臣的引荐下,李逸得以面见君主。 君主听闻了李逸的经历和抱负,对他的才华和勇气赞赏有加。李逸向君主阐述了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的见解和想法,君主深表认同,并决定重用他。 此后,李逸在邻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协助君主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国家变得日益强大,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李逸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最初对那位贤明君主和美好治国理念的心向往之。正是这份向往,给予了他勇气和力量,让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仰观俯察

成语拼音

yǎng guān fǔ chá

成语解释

仰抬起头;俯低下头,弯下腰。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典故出处

《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登山的时候,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方能更好地去体会那种仰观俯察的美妙感受,全方位领略天地间的壮阔与细微。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有一位智者名叫伏羲。他生活的部落,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然而对于大自然的规律和变化,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 伏羲心怀对族人的关爱,决心探寻天地的奥秘,以帮助族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他常常独自一人走到山川之间,仰望星空,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俯首大地,察看山川河流的走向态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伏羲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他的探索。他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辰闪烁不定,心中渐渐有所领悟。他又观察到四季的更替,春去秋来,寒暑交替,草木枯荣,动物迁徙,这些变化似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规律。 有一次,伏羲在黄河岸边,看到一只龙马背负着神秘的图案从河中跃出。他受到极大的震撼,连忙仔细观察这图案,发现其中蕴含着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他结合自己长期以来仰观俯察所积累的经验,开始思考如何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他所领悟到的规律。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伏羲终于创造出了八卦。八卦用简单的符号,象征着天地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包含了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来的人们认识世界、预测自然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伏羲的仰观俯察,不仅让他自己获得了对天地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他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观察世界,思考人生,不断追求真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学者、思想家都秉承着伏羲仰观俯察的精神。比如,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地理学家遍历山川,考察地形,绘制出精确的地图。 仰观俯察,这一成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行为,更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用心去观察,用智慧去思考,才能不断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高远。

仰之弥高

成语拼音

yǎng zhī mí gāo

成语解释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典故出处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老师的学问渊博,我越是钻研,越觉得其高深莫测,真可谓仰之弥高。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子陵的学者。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自幼就对知识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聪慧,在学问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张子陵年少时,便立志要成为一代大儒,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四处求学,拜访各地的名师大家,虚心求教,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有一次,张子陵听闻在一座深山中,住着一位名叫玄风老人的隐士,此人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子集,对世间万物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张子陵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寻找玄风老人的艰辛旅程。 历经千辛万苦,张子陵终于找到了玄风老人的住所。当他第一次见到玄风老人时,就被老人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深邃的智慧所震撼。老人只是简单地与他交谈了几句,张子陵便深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 从那以后,张子陵便留在老人身边学习。玄风老人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让张子陵如痴如醉。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张子陵越发觉得玄风老人的学问就如同那巍峨的高山,自己越是努力攀登,越能感受到其高远和深邃。 每一次与玄风老人的探讨,张子陵都能发现新的知识领域和思考角度,让他不禁感叹,玄风老人的智慧仰之弥高。 为了能够更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峰,张子陵日夜苦读,废寝忘食。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知识的漏洞。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觉得与玄风老人的差距甚远。 在这个过程中,张子陵也曾感到过沮丧和迷茫。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他深知学问之道没有尽头,只有不断追求,才能不断进步。 多年后,张子陵学成下山。他凭借着从玄风老人那里学到的知识和智慧,为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成为了备受尊敬的一代学者。 然而,每当回忆起那段求学的时光,张子陵都会感慨万分。他深知,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有更高的山峰等待着他去攀登,永远有那仰之弥高的智慧等待着他去探索。

油然而生

成语拼音

yóu rán ér shēng

成语解释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典故出处

宋朝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每当我看到那些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人,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名叫李华的年轻书生。李华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远大的抱负,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李华每日刻苦攻读,无论严寒酷暑,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的书房虽然简陋,只有一张破旧的书桌和几本珍贵的书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追求。 有一年,朝廷开科取士,李华满怀信心地踏上了赶考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然而,当他到达京城时,却发现京城的繁华和众多才华横溢的考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考试的那一天,李华沉着应考,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可是,等待放榜的日子却是无比煎熬。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李华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榜前。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他想起了这些年来自己付出的努力,想起了父母为了支持他读书而辛勤劳作的身影,想起了无数个日夜在油灯下苦读的时光。这一刻,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变得值得。 李华荣归故里,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他深知,这只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等待着他。 后来,李华步入仕途,他始终铭记自己的初心,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姓谋福祉。每当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他都会回想起当初得知中榜时那油然而生的喜悦,以此激励自己坚守正道,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李华的故事在当地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教育子女勤奋读书、立志成才的典范。而“油然而生”这个成语,也因为他的经历,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提醒着人们珍惜那些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的美好情感和成就。

自愧不如

成语拼音

zì kuì bù rú

成语解释

弗不。自己惭愧不如别人。

典故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成语典故

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着使释迦牟怪和苏格拉底都自愧不如的特权阶级。★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成语造句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所写的文章构思精巧、情感真挚,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邹忌的齐国大臣。邹忌身材高大,容貌俊美。 有一天早晨,邹忌穿戴整齐,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然后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俊美?”他的妻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您俊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了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太相信妻子的话,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俊美?”妾连忙说道:“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位客人前来拜访,邹忌在与客人交谈时,又问了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也肯定地说:“徐公不如您俊美。” 过了几日,徐公来到邹忌府上。邹忌仔细端详徐公,又反复照镜子比较,发现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俊美。 这天晚上,邹忌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着这件事。他终于明白:妻子说他俊美,是偏爱他;妾说他俊美,是惧怕他;客人说他俊美,是有求于他。 邹忌由此想到了齐国的朝政。他决定进宫面见齐威王,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威王听,并诚恳地说道:“如今齐国地域辽阔,城池众多。宫中的嫔妃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实在太多了!” 齐威王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下令:“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受上赏;能上书劝谏我的,受中赏;能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邹忌以自身的经历,巧妙地劝谏齐威王,让威王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终使齐国变得更加强大。而邹忌这种能够清醒认识自身不足,勇于指出问题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相比之下,那些一味自负、不愿正视自身问题的人,真该自愧不如了。

自愧不如-成语图片

自愧不如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