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是瞻
成语拼音
- mǎ shǒu shì zhān
马首是瞻成语解释
-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典故出处
- 《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成语典故
- 出处:《左传 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释义:“瞻”是看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本意是,作战是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故事: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成语造句
- 在团队合作中,大家应该相互协作,而不是只以某个人马首是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晋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当时,晋国的中军元帅是荀偃。
有一次,晋国想要攻打齐国,于是集结了各国诸侯的军队一同出征。晋军到达了泾水岸边,但是诸侯的军队却迟迟没有全部到达。荀偃有些着急,他思忖着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
在一个夜晚,荀偃下达了命令:“明天早上鸡一叫就全军出发,所有军队都要看着我的马头行动,如果我的马头朝着哪个方向,大家就跟着往哪个方向前进。”
然而,他的这个命令却引起了联军中其他将领的不满和疑虑。其中,郑国的公子游更是直接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样的命令太过于专横,不考虑其他诸侯军队的情况。
但荀偃并没有改变他的决定。第二天,晋军按照他的命令行动,其他诸侯军队虽然心中不情愿,但也只能跟随。
当军队渡过泾水后,荀偃发现齐军早有防备,而且士气高昂。此时的局面变得十分复杂和危险。
在这关键时刻,荀偃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决策。他意识到自己的“马首是瞻”的命令可能过于草率,没有充分考虑到联军的实际情况和各诸侯的意愿。
最终,这次对齐国的征伐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而荀偃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明白了在处理重大事务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意志行事,而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意见。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马首是瞻”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在历史的长河中,“马首是瞻”的典故提醒着人们,在团队合作或者集体行动中,领导者固然需要有决策的能力和权威,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有兼顾各方,才能使行动更加顺利和有效。就如同《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集体中,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马首是瞻-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