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
成语拼音
- guǎn níng gē xí
管宁割席成语解释
- 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典故出处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成语典故
- 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成语造句
- 他因为看不惯朋友的某些行为,毅然决定与其断绝往来,这种做法颇有管宁割席的意味。
成语故事
- 在东汉末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他们一同在园中锄草时,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就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则是先拾起金子而后又扔了它。
又有一次,两人正在屋里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专心读书,毫不理会,而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等华歆回来后,管宁就用刀把席子从中间割开,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常常受到各种诱惑和冲击。管宁通过割席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对名利、虚荣等世俗之事的不屑。
从历史的角度看,管宁割席体现了古人对品德和操守的高度重视。在古代典籍中,不乏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赞美。例如《论语》中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管宁无疑是这种君子风范的践行者。
而华歆的行为,在管宁看来,是过于注重外在的繁华和虚荣,与他所追求的纯粹和高尚背道而驰。这种对朋友的严格要求和对品德的坚守,正是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
管宁割席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世教育人们要保持清正廉洁、坚守道德底线的经典范例。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要像管宁一样坚定地秉持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管宁割席所蕴含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同样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为名利所迷惑,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总之,管宁割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激励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管宁割席-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