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割席

成語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管寧割席成語解釋

管寧:人名;席:坐臥用的編織物。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

典故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成語典故

漢朝末年,讀書人管寧與華歆從小在一起讀書,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兩人性格不一樣,管寧讀書刻苦,不貪慕富貴,華歆行事浮躁,羨慕榮華富貴,漸漸地管寧厭惡他,就把兩人共坐的席子割成兩半,分席而坐,從此兩人斷絕交情。

成語造句

他因爲看不慣朋友的某些行爲,毅然決定與其斷絕往來,這種做法頗有管寧割席的意味。

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他們一同在園中鋤草時,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依舊揮動着鋤頭,就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則是先拾起金子而後又扔了它。 又有一次,兩人正在屋裏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專心讀書,毫不理會,而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等華歆回來後,管寧就用刀把席子從中間割開,對華歆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寧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他有着自己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常常受到各種誘惑和衝擊。管寧通過割席這一舉動,表明了他對名利、虛榮等世俗之事的不屑。 從歷史的角度看,管寧割席體現了古人對品德和操守的高度重視。在古代典籍中,不乏對高尚品德的推崇和讚美。例如《論語》中強調“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管寧無疑是這種君子風範的踐行者。 而華歆的行爲,在管寧看來,是過於注重外在的繁華和虛榮,與他所追求的純粹和高尚背道而馳。這種對朋友的嚴格要求和對品德的堅守,正是那個時代一些知識分子的典型特徵。 管寧割席的故事流傳千古,成爲了後世教育人們要保持清正廉潔、堅守道德底線的經典範例。它提醒着我們,在面對各種誘惑和選擇時,要像管寧一樣堅定地秉持自己的原則,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幹擾。 在當今社會,雖然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管寧割席所蘊含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我們同樣需要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純淨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不爲名利所迷惑,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 總之,管寧割席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爲和選擇,激勵我們成爲一個有道德、有品質的人。

管寧割席-成語圖片

管寧割席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