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一劝百
成语拼音
- fěng yī quàn bǎi
讽一劝百成语解释
- 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典故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成语典故
- 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成语造句
- 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去教育他人,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否则不仅无法达到讽一劝百的效果,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某个国度,有一位贤明的君王。这位君王一心想要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时,朝堂上有一位大臣,他善于阿谀奉承,总是说一些讨好君王的话。虽然君王知道他的品性,但有时候也难免会被他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有一次,国家面临了一个重要的决策,关乎到百姓的福祉。这位大臣又站出来,说了一堆看似有理实则空洞无物的话,试图引导君王做出对他有利的决定。然而,朝堂上有一位忠诚耿直的臣子,他实在看不下去了。
在一次朝会上,这位耿直的臣子站出来,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那位阿谀奉承大臣的问题,并且通过引经据典,分析了当前决策的利弊,劝诫君王要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蔽。
君王听了他的话,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差点做出错误的决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对那位耿直的臣子大加赞赏。
从那以后,君王对那位阿谀奉承的大臣不再那么信任,而更加重视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这件事情在朝堂和民间都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君王对于真话的重视。
于是,很多原本不敢说话的臣子也纷纷站出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声音,而君王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这种风气的形成,就如同“讽一劝百”一般。一个人的直言劝谏,带动了更多人的真话表达,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清明。国家也在君王和众多臣子的共同努力下,日益繁荣昌盛,百姓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集体中,有时候一个人的勇敢举动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只要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意见,就可能带动更多的人去效仿,从而推动整个集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领导者,也应该有容纳不同声音的胸怀,善于倾听真话,这样才能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带领集体走向成功。
讽一劝百-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