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一勸百

成語拼音

fěng yī quàn bǎi

諷一勸百成語解釋

諷用委婉含蓄的言語批評、指責;勸勸告,勸戒。委婉含蓄地批評、指責一個,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典故出處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

成語典故

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

成語造句

我們要通過正確的引導方式去教育他人,切不可採取簡單粗暴的批評,否則不僅無法達到諷一勸百的效果,還可能引發逆反心理。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國度,有一位賢明的君王。這位君王一心想要治理好國家,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當時,朝堂上有一位大臣,他善於阿諛奉承,總是說一些討好君王的話。雖然君王知道他的品性,但有時候也難免會被他的甜言蜜語所迷惑。 有一次,國家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決策,關乎到百姓的福祉。這位大臣又站出來,說了一堆看似有理實則空洞無物的話,試圖引導君王做出對他有利的決定。然而,朝堂上有一位忠誠耿直的臣子,他實在看不下去了。 在一次朝會上,這位耿直的臣子站出來,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那位阿諛奉承大臣的問題,並且通過引經據典,分析了當前決策的利弊,勸誡君王要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爲重,不要被花言巧語所矇蔽。 君王聽了他的話,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差點做出錯誤的決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並且對那位耿直的臣子大加讚賞。 從那以後,君王對那位阿諛奉承的大臣不再那麼信任,而更加重視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臣子。這件事情在朝堂和民間都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了君王對於真話的重視。 於是,很多原本不敢說話的臣子也紛紛站出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一時間,朝堂上充滿了各種不同的聲音,而君王也能更加全面地瞭解國家的情況,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這種風氣的形成,就如同“諷一勸百”一般。一個人的直言勸諫,帶動了更多人的真話表達,使得整個國家的政治環境變得更加清明。國家也在君王和衆多臣子的共同努力下,日益繁榮昌盛,百姓們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個集體中,有時候一個人的勇敢舉動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只要有一個人敢於站出來,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意見,就可能帶動更多的人去效仿,從而推動整個集體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同時,作爲領導者,也應該有容納不同聲音的胸懷,善於傾聽真話,這樣才能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帶領集體走向成功。

諷一勸百-成語圖片

諷一勸百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