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手之歌
成语拼音
- fù shǒu zhī gē
负手之歌成语解释
- 喻指临终前的咏歌。
典故出处
-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下续示例]
成语典故
- [上接出处]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成语造句
- 在那寂静的月夜,他独自漫步于小径,心中思绪万千,仿佛置身于一个无人能懂的世界,此情此景,恰似负手之歌所描绘的孤独与怅然。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接舆的狂人。接舆平日里行为独特,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时的楚国,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国君一心追求霸业,频繁发动战争,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接舆看到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
有一天,接舆路过楚王宫前,看到楚王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出征。他深知这场战争又将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接舆站在路边,看着一队队士兵走过,心中百感交集。
就在这时,楚王的马车经过他的面前。接舆突然放声高歌,他的歌声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他一边唱着,一边背着手在路旁来回踱步,其歌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百姓的苦难和无奈。周围的人们都被他的歌声所吸引,纷纷驻足聆听。
接舆的歌声传到了楚王的耳中,楚王大怒,认为接舆是在故意扰乱军心,下令将他抓起来。然而,接舆并没有因此而畏惧,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用歌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尽管接舆最终被抓走了,但他的那一幕负手之歌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接舆的负手之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接舆这样敢于直言、用自己的方式抗争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或许力量微薄,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火炬一般,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故事也提醒着后人,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要忘记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正如《论语》中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接舆以他的勇气和坚持,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时光流转,接舆的负手之歌虽已渐渐远去,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在面对不公与困境时,我们也应该像接舆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去为正义发声,为美好而努力。
负手之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