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手之歌
成語拼音
- fù shǒu zhī gē
負手之歌成語解釋
- 喻指臨終前的詠歌。
典故出處
- 《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 ‘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樑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 [下續示例]
成語典故
- [上接出處]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
成語造句
- 在那寂靜的月夜,他獨自漫步於小徑,心中思緒萬千,彷彿置身於一個無人能懂的世界,此情此景,恰似負手之歌所描繪的孤獨與悵然。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接輿的狂人。接輿平日裏行爲獨特,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當時的楚國,政治局勢複雜多變。國君一心追求霸業,頻繁發動戰爭,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接輿看到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憤慨。
有一天,接輿路過楚王宮前,看到楚王正躊躇滿志地準備出征。他深知這場戰爭又將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接輿站在路邊,看着一隊隊士兵走過,心中百感交集。
就在這時,楚王的馬車經過他的面前。接輿突然放聲高歌,他的歌聲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批判和對百姓的同情。他一邊唱着,一邊揹着手在路旁來回踱步,其歌聲如泣如訴,彷彿在訴說着百姓的苦難和無奈。周圍的人們都被他的歌聲所吸引,紛紛駐足聆聽。
接輿的歌聲傳到了楚王的耳中,楚王大怒,認爲接輿是在故意擾亂軍心,下令將他抓起來。然而,接輿並沒有因此而畏懼,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繼續用歌聲表達着自己的觀點。
儘管接輿最終被抓走了,但他的那一幕負手之歌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和平的渴望。
接輿的負手之歌,成爲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接輿這樣敢於直言、用自己的方式抗爭的人並不少見。他們或許力量微薄,但他們的精神卻如同火炬一般,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他們的故事也提醒着後人,要時刻關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不要忘記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正如《論語》中所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接輿以他的勇氣和堅持,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時光流轉,接輿的負手之歌雖已漸漸遠去,但它所蘊含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在面對不公與困境時,我們也應該像接輿一樣,勇敢地站出來,用自己的方式去爲正義發聲,爲美好而努力。
負手之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