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承命

成语拼音

gǎn bù chéng mìng

敢不承命成语解释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典故出处

《仪礼·士昏礼》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上级交代的任务,即使再艰难,我也会全力以赴去完成,敢不承命!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当时有一个小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是卫成公,他为人有些懦弱,在复杂的局势中常常犹豫不决。 有一次,卫国与晋国发生了冲突。晋国实力强大,卫成公深知自己的国家难以与之抗衡。此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派遣使者来到卫国,传达了一个命令,要求卫国必须按照晋国的要求行事,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 卫成公和大臣们对此感到十分为难,他们知道如果不服从晋国的命令,卫国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但如果轻易服从,又觉得有损国家的尊严。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忠诚而有智慧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利弊,认为在晋国的强大压力下,卫国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暂且服从晋国的命令。 卫成公思考良久,最终无奈地说道:“如今局势如此,吾敢不承命。”于是,卫国按照晋国的要求采取了行动,暂时避免了与晋国的直接冲突。 然而,这一决定也引起了国内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卫成公过于软弱,轻易地向晋国屈服。但实际上,卫成公也是无奈之举,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需要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危着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卫国这样面临艰难抉择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弱小的国家或势力在面对强大的压迫时,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敢不承命”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形象地表达了在某种压力或权威之下,不得不遵命行事的无奈。 就如同《史记》中所记载的许多小国,它们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常常需要根据形势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有时遵命是为了暂时的安宁,有时则是为了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卫国的这段经历也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需要权衡利弊,谨慎做出决定,同时也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以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尽管“敢不承命”可能带有一定的无奈和妥协,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它也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和智慧的体现。

敢不承命-成语图片

敢不承命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