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怒而不敢言
成语拼音
- 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
敢怒而不敢言成语解释
-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典故出处
- 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成语典故
- 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性急的人。★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回
成语造句
- 面对上司的不合理要求,员工们心中不满,却只能默默忍受,真可谓是敢怒而不敢言。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有一位昏庸无道的君主。他整日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对百姓的疾苦更是不闻不问。
这位君主喜欢听信奸臣的谗言,对忠臣良将肆意打压。一时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政治黑暗。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苛捐杂税繁重,民不聊生。
在民间,有一位正直善良的书生叫李明。他看到国家的现状,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他多次想要上书朝廷,指出君主的过错和弊端,但又担心遭到奸臣的迫害。
有一次,君主又下达了一道荒唐的政令,让百姓们苦不堪言。李明实在忍无可忍,他决定站出来,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在集市上慷慨激昂地演讲,痛斥君主的昏庸和奸臣的恶行。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对李明的勇气表示敬佩,但同时他们也充满了恐惧,因为大家都知道,公然反抗君主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
果然,李明的行为很快就被奸臣们得知。他们在君主面前添油加醋地告状,说李明煽动百姓谋反。君主大怒,立刻下令逮捕李明。
李明被抓进了监狱,遭受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屈服。百姓们虽然对李明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愤怒,但他们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最终,李明被判处了死刑。在刑场上,他面无惧色,慷慨赴死。他的死让百姓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的残暴和朝廷的黑暗。然而,他们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苦难。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黑暗的统治下,百姓们的无奈和悲哀。他们虽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只能选择沉默。敢怒而不敢言这个成语,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正如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末期,百姓们在暴政的压迫下,生活困苦,却往往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反抗。但这种沉默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和情感,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当压迫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也会奋起反抗,推翻腐朽的统治,寻求新的希望和未来。
敢怒而不敢言-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