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承命

成語拼音

gǎn bù chéng mìng

敢不承命成語解釋

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麼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麼敢不接受你的意見呢?

典故出處

《儀禮·士昏禮》吾君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上級交代的任務,即使再艱難,我也會全力以赴去完成,敢不承命!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當時有一個小國,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是衛成公,他爲人有些懦弱,在複雜的局勢中常常猶豫不決。 有一次,衛國與晉國發生了衝突。晉國實力強大,衛成公深知自己的國家難以與之抗衡。此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派遣使者來到衛國,傳達了一個命令,要求衛國必須按照晉國的要求行事,否則將面臨嚴重的後果。 衛成公和大臣們對此感到十分爲難,他們知道如果不服從晉國的命令,衛國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但如果輕易服從,又覺得有損國家的尊嚴。在這關鍵時刻,一位忠誠而有智慧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利弊,認爲在晉國的強大壓力下,衛國目前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暫且服從晉國的命令。 衛成公思考良久,最終無奈地說道:“如今局勢如此,吾敢不承命。”於是,衛國按照晉國的要求採取了行動,暫時避免了與晉國的直接衝突。 然而,這一決定也引起了國內一些人的不滿,他們認爲衛成公過於軟弱,輕易地向晉國屈服。但實際上,衛成公也是無奈之舉,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需要爲國家和人民的安危着想。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衛國這樣面臨艱難抉擇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時候,弱小的國家或勢力在面對強大的壓迫時,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和讓步。“敢不承命”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形象地表達了在某種壓力或權威之下,不得不遵命行事的無奈。 就如同《史記》中所記載的許多小國,它們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常常需要根據形勢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有時遵命是爲了暫時的安寧,有時則是爲了積蓄力量以待時機。衛國的這段經歷也提醒着後人,在面對困境和抉擇時,需要權衡利弊,謹慎做出決定,同時也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以爭取更多的自主權和話語權。儘管“敢不承命”可能帶有一定的無奈和妥協,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它也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和智慧的體現。

敢不承命-成語圖片

敢不承命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