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怒而不敢言
成語拼音
- 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
敢怒而不敢言成語解釋
- 心裏憤怒而嘴上不敢說。指懾於威脅,胸中憤怒不敢吐露。
典故出處
- 唐·杜牧《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成語典故
- 李忠見魯達兇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性急的人。★明·施耐庵《水滸》第三回
成語造句
- 面對上司的不合理要求,員工們心中不滿,卻只能默默忍受,真可謂是敢怒而不敢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有一位昏庸無道的君主。他整日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對百姓的疾苦更是不聞不問。
這位君主喜歡聽信奸臣的讒言,對忠臣良將肆意打壓。一時間,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政治黑暗。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苛捐雜稅繁重,民不聊生。
在民間,有一位正直善良的書生叫李明。他看到國家的現狀,心中充滿了悲憤和憂慮。他多次想要上書朝廷,指出君主的過錯和弊端,但又擔心遭到奸臣的迫害。
有一次,君主又下達了一道荒唐的政令,讓百姓們苦不堪言。李明實在忍無可忍,他決定站出來,公開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在集市上慷慨激昂地演講,痛斥君主的昏庸和姦臣的惡行。百姓們紛紛圍攏過來,對李明的勇氣表示敬佩,但同時他們也充滿了恐懼,因爲大家都知道,公然反抗君主可能會帶來殺身之禍。
果然,李明的行爲很快就被奸臣們得知。他們在君主面前添油加醋地告狀,說李明煽動百姓謀反。君主大怒,立刻下令逮捕李明。
李明被抓進了監獄,遭受了殘酷的折磨。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屈服。百姓們雖然對李明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憤怒,但他們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最終,李明被判處了死刑。在刑場上,他面無懼色,慷慨赴死。他的死讓百姓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君主的殘暴和朝廷的黑暗。然而,他們卻無力改變這一切,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苦難。
這個故事反映了在黑暗的統治下,百姓們的無奈和悲哀。他們雖然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滿,但由於種種原因,卻只能選擇沉默。敢怒而不敢言這個成語,正是對這種現象的生動寫照。正如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末期,百姓們在暴政的壓迫下,生活困苦,卻往往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訴求和反抗。但這種沉默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和情感,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當壓迫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也會奮起反抗,推翻腐朽的統治,尋求新的希望和未來。
敢怒而不敢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