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吐
成语拼音
- gē gē bù tǔ
格格不吐成语解释
- 指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
典故出处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上欧阳舍人书》文弱而碎,其论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成语典故
- 因为要推倒旧东西,就要着力,太着力,就要‘做’,太‘做’,便不但‘生涩’,有时简直是‘格格不吐’了。★鲁迅《花边文学·做文章》
成语造句
- 他这个人说话总是含糊其辞,绕来绕去,让人难以捉摸,完全是格格不吐的风格。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书生。他勤奋好学,一心渴望在科举中取得佳绩,光宗耀祖。
李明生活的地方有一位权贵,此人仗着自己的权势,常常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百姓们对他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李明在街头看到这位权贵又在欺负一位老人,他心中的正义感顿时涌起。然而,他深知权贵的势力,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挺身而出。回到家中,李明对自己的怯懦感到无比自责。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明始终无法释怀自己当时没有仗义执言。这种愧疚感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终于有一天,李明鼓起勇气,决定向权贵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谴责。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将权贵的种种恶行一一列举,并痛斥他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理和人伦。
可是当他想要将这封信送出去的时候,他又开始害怕起来。他担心自己会因此遭到权贵的报复,甚至连累家人。在这种纠结和挣扎中,李明始终无法将信送出,他就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了喉咙一般,想说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这种感觉让他痛苦万分。
就这样,李明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中度过了许多日子。他心中明明有诸多正义之言,却总是格格不吐,无法畅快地表达出来。
后来,李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他明白,如果每个人都因为害怕而不敢发声,那么恶势力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于是,他再次鼓起勇气,不再顾虑后果,毅然决然地将信送了出去。
虽然李明最终因为此事受到了权贵的刁难,但他的行为却赢得了百姓们的敬佩和尊重。他也终于明白了,有时候,勇敢地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哪怕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是值得的。而“格格不吐”这个成语,也让人们记住了那种想说又难以说出口的纠结与挣扎,提醒着人们要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要被恐惧和犹豫所束缚。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许多正义之士也曾面临着类似李明的困境,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为了真理和正义而发声。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在面对不公时,不能沉默不语,而要敢于抗争,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正义才能得以伸张。
格格不吐-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