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吐

成語拼音

gē gē bù tǔ

格格不吐成語解釋

指有所格礙,不能盡情論述。

典故出處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上歐陽舍人書》文弱而碎,其論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成語典故

因爲要推倒舊東西,就要着力,太着力,就要‘做’,太‘做’,便不但‘生澀’,有時簡直是‘格格不吐’了。★魯迅《花邊文學·做文章》

成語造句

他這個人說話總是含糊其辭,繞來繞去,讓人難以捉摸,完全是格格不吐的風格。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李明的書生。他勤奮好學,一心渴望在科舉中取得佳績,光宗耀祖。 李明生活的地方有一位權貴,此人仗着自己的權勢,常常欺壓百姓,橫行鄉里。百姓們對他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李明在街頭看到這位權貴又在欺負一位老人,他心中的正義感頓時涌起。然而,他深知權貴的勢力,猶豫再三,最終還是沒有挺身而出。回到家中,李明對自己的怯懦感到無比自責。 日子一天天過去,李明始終無法釋懷自己當時沒有仗義執言。這種愧疚感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 終於有一天,李明鼓起勇氣,決定向權貴表達自己的不滿和譴責。他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將權貴的種種惡行一一列舉,並痛斥他的所作所爲違背了天理和人倫。 可是當他想要將這封信送出去的時候,他又開始害怕起來。他擔心自己會因此遭到權貴的報復,甚至連累家人。在這種糾結和掙扎中,李明始終無法將信送出,他就像被什麼東西哽住了喉嚨一般,想說的話怎麼也說不出來,這種感覺讓他痛苦萬分。 就這樣,李明在這種矛盾和痛苦中度過了許多日子。他心中明明有諸多正義之言,卻總是格格不吐,無法暢快地表達出來。 後來,李明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他明白,如果每個人都因爲害怕而不敢發聲,那麼惡勢力將會更加肆無忌憚地爲非作歹。於是,他再次鼓起勇氣,不再顧慮後果,毅然決然地將信送了出去。 雖然李明最終因爲此事受到了權貴的刁難,但他的行爲卻贏得了百姓們的敬佩和尊重。他也終於明白了,有時候,勇敢地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哪怕會面臨困難和挑戰,也是值得的。而“格格不吐”這個成語,也讓人們記住了那種想說又難以說出口的糾結與掙扎,提醒着人們要勇敢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不要被恐懼和猶豫所束縛。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許多正義之士也曾面臨着類似李明的困境,但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勇敢地站出來,爲了真理和正義而發聲。他們的事蹟激勵着後人,讓我們明白在面對不公時,不能沉默不語,而要敢於抗爭,敢於表達自己的不滿,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斷進步,正義才能得以伸張。

格格不吐-成語圖片

格格不吐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