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莫如深

成语拼音

huì mò rú shēn

讳莫如深成语解释

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典故出处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鲁庄公喜欢妃子孟任,想让孟的儿子般继承王位,叔牙想让庆父为王,庄公不同意。季友杀死叔牙让般当国君。庆父杀死般,让开当王,一年后杀死鲁公自己为王。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写进《春秋》,人说他是“讳莫如深”。

成语造句

关于他过去的那段经历,他总是闭口不谈,似乎讳莫如深。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时常发生战争。在众多诸侯国中,鲁国和齐国是两个实力较为强大的国家。 鲁国的国君鲁庄公,有一个弟弟名叫共叔段。共叔段深受母亲武姜的宠爱,武姜一心想让共叔段取代鲁庄公成为国君。鲁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野心有所察觉,但出于对亲情的顾忌,一直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叔段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开始明目张胆地扩充自己的领地和军队。鲁庄公的大臣们纷纷进谏,要求鲁庄公采取行动制止共叔段。然而,鲁庄公却犹豫不决,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祭仲,他看出了鲁庄公内心的矛盾和顾虑。祭仲对鲁庄公说:“主公,共叔段的行为已经越来越过分,如果再不加以制止,恐怕会酿成大祸。现在的情况就像一颗毒瘤,如果不及时切除,日后必将危及国家的安危。” 鲁庄公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此事我又何尝不知,只是母亲一直偏袒共叔段,我若对他下手,母亲必定会怪罪于我。而且共叔段毕竟是我的弟弟,我实在不忍心对他痛下杀手。” 祭仲深知鲁庄公的顾虑,但他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他继续劝说道:“主公,您不能因为一时的仁慈而忽视了国家的利益。共叔段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如果您再不采取行动,后悔就来不及了。” 鲁庄公沉思片刻,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采取行动,他希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共叔段却误以为鲁庄公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势力。 终于,共叔段发动了叛乱,企图夺取鲁国的政权。鲁庄公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他意识到自己的一再忍让并没有换来和平,反而让共叔段更加猖獗。于是,鲁庄公果断地率领军队平定了叛乱,共叔段最终落得个兵败逃亡的下场。 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给鲁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鲁庄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鲁庄公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变得更加果断和坚决,不再因为个人情感而犹豫不决。 而“讳莫如深”这个成语,也正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它原本是指因为有所顾忌而隐瞒得很深,后来泛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重要的事情时,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隐瞒真相或犹豫不决,否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勇敢地面对现实,果断地做出决策,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讳莫如深-成语图片

讳莫如深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