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急轻重

成语拼音

huǎn jí qīng zhòng

缓急轻重成语解释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典故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成语典故

分别缓急轻重,争取男女老幼和游民分子一律参加生产。★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成语造句

在处理事情时,我们要先分辨清楚各项任务的缓急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当时,郑国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局势和挑战。周边的诸侯国时而对郑国表示友好,时而又露出觊觎之心。郑庄公需要在各种事务中权衡利弊,分清缓急轻重。 有一次,郑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导致农田歉收,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与此同时,邻国卫国见郑国国内情况不妙,便蠢蠢欲动,试图趁机侵犯郑国领土。郑庄公得知这一情况后,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解决旱灾问题是当务之急,关乎百姓的生存和国家的根基。于是,他迅速召集大臣们商议应对旱灾的措施,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抗旱救灾,努力缓解百姓的困境。 然而,对于卫国的威胁,郑庄公也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卫国的行动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但他并没有立刻倾尽全国之力去应对卫国,而是冷静地分析局势。他认为此时若与卫国贸然开战,可能会让国内本就艰难的情况雪上加霜,而且也不一定能取得绝对胜利。 经过深思熟虑,郑庄公决定一方面继续全力救灾,稳定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加强边境的防御,密切关注卫国的动向,做好应战的准备,但不轻易挑起战端。他在处理这两件事情时,很好地把握了缓急轻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国成功地缓解了旱灾危机,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而卫国见郑国应对得当,无机可乘,也暂时打消了侵犯的念头。 郑庄公这种能够分清缓急轻重、理智应对各种情况的智慧,使得郑国在复杂的局势中得以稳定发展。他的决策和行动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面对众多事务和挑战时,只有准确判断事情的缓急轻重,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更好地应对困难,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缓急轻重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提醒着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具备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合理安排事务,确保重要的事情得到优先处理,次要的事情也能妥善安排,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缓急轻重-成语图片

缓急轻重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