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幼妇
成语拼音
- huáng juàn yòu fù
黄绢幼妇成语解释
- “绝妙”二字的隐语。
典故出处
- 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约朋友结果檄书》:“文妙黄绢幼妇,赋高乌有子虚。”
成语典故
-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
成语造句
- 看到那幅精美的画作,大家都惊叹不已,真可谓是黄绢幼妇般的绝妙之作。
成语故事
- 在东汉末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叫杨修。杨修聪慧过人,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名气。
有一次,杨修随曹操一同出行。途中,他们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字。杨修仔细端详后,开始解读起来。曹操在一旁饶有兴致地听着。杨修凭借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将石碑上的内容大致弄清楚了。曹操对杨修的才智深感钦佩。
继续前行一段路后,他们遇到了一个当地的望族。这个家族为了迎接曹操等人,准备了一场盛宴。在宴会上,大家吟诗作对,气氛十分热烈。忽然,有人提出要比试猜谜。
这时候,主人拿出了一幅写有四个字的绢帛,众人都围过来观看。只见上面写着“黄绢幼妇”四个字。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纷纷猜测这四个字的含义。
杨修看到这四个字后,稍作思考,便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正准备开口解释时,曹操抬手示意他先不要说。曹操自己开始琢磨起来,他想凭借自己的智慧解开这个谜题。
过了许久,曹操还是没能想出答案,于是他让杨修说说他的见解。杨修道:“这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连起来便是‘绝妙好辞’。”众人听后,纷纷赞叹杨修的聪明才智。
曹操也不禁感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此,杨修的名声更加响亮了。而“黄绢幼妇”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言辞精妙、才思敏捷的人和事。后来,在文学作品中,每当人们想要夸赞某人的才华或某篇文章的精妙时,便会提及“黄绢幼妇”这个成语。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富有韵味和内涵的象征,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才情。
黄绢幼妇-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