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絹幼婦

成語拼音

huáng juàn yòu fù

黃絹幼婦成語解釋

“絕妙”二字的隱語。

典故出處

宋·金盈之《醉翁談錄·約朋友結果檄書》:“文妙黃絹幼婦,賦高烏有子虛。”

成語典故

東漢時,浙江上虞地區有一個14歲的少女,名叫曹娥。因爲她的父親在江裏淹死,曹娥投江尋覓父親的屍體,最後也被淹死了。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並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爲封建社會“孝女”的典型。當時的“上虞長”度尚爲曹娥立了紀念碑。這個碑就是後世所傳的名碑——《曹娥碑》。  據說碑文是邯鄲淳所作,當時,邯鄲淳年僅13歲。他當着衆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將碑文一揮而就,寫得相當出色。著名文學家蔡邕路過上虞時,曾特地去看這個碑,可是他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在蒼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撫摸着讀完碑文,然後在碑的背面題了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臼”。

成語造句

看到那幅精美的畫作,大家都驚歎不已,真可謂是黃絹幼婦般的絕妙之作。

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叫楊修。楊修聰慧過人,在當時的文壇頗有名氣。 有一次,楊修隨曹操一同出行。途中,他們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字。楊修仔細端詳後,開始解讀起來。曹操在一旁饒有興致地聽着。楊修憑藉着自己的淵博知識和敏銳洞察力,將石碑上的內容大致弄清楚了。曹操對楊修的才智深感欽佩。 繼續前行一段路後,他們遇到了一個當地的望族。這個家族爲了迎接曹操等人,準備了一場盛宴。在宴會上,大家吟詩作對,氣氛十分熱烈。忽然,有人提出要比試猜謎。 這時候,主人拿出了一幅寫有四個字的絹帛,衆人都圍過來觀看。只見上面寫着“黃絹幼婦”四個字。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紛紛猜測這四個字的含義。 楊修看到這四個字後,稍作思考,便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正準備開口解釋時,曹操擡手示意他先不要說。曹操自己開始琢磨起來,他想憑藉自己的智慧解開這個謎題。 過了許久,曹操還是沒能想出答案,於是他讓楊修說說他的見解。楊修道:“這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爲‘辭’。連起來便是‘絕妙好辭’。”衆人聽後,紛紛讚歎楊修的聰明才智。 曹操也不禁感嘆道:“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從此,楊修的名聲更加響亮了。而“黃絹幼婦”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那些言辭精妙、才思敏捷的人和事。後來,在文學作品中,每當人們想要誇讚某人的才華或某篇文章的精妙時,便會提及“黃絹幼婦”這個成語。它成爲了中國文化中一個富有韻味和內涵的象徵,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智慧與才情。

黃絹幼婦-成語圖片

黃絹幼婦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