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

成语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嗟来之食成语解释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故出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成语造句

一个有骨气的人是绝不会接受嗟来之食的,他们宁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所需。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遭受着严重的饥荒。百姓们缺衣少食,生活困苦不堪。 在一个城镇中,有一个富有的人家,主人名叫陈义。陈义虽然富有,但心地却并不善良。一天,他看到门外有许多饥肠辘辘的灾民在排队领救济粥,他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当一个瘦弱的年轻人走到他面前时,陈义故意大声地喊道:“喂,你过来!”年轻人不明所以,怯生生地走了过去。陈义看着他,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然后把一碗粥扔在地上,傲慢地说:“嗟,来食!”年轻人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看着地上的粥,又看了看陈义那不屑的表情,心中充满了屈辱和愤怒。 周围的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一幕,有人摇头叹息,有人面露愤慨。年轻人咬了咬牙,挺直了身子,对着陈义大声说道:“我虽然饥饿,但我绝不会接受这样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我有我的尊严!”说完,他转身就走,留下陈义在那里目瞪口呆。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城镇,人们对年轻人的骨气和尊严表示敬佩,同时也对陈义的行为感到不耻。《礼记·檀弓下》中曾记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中的饿者和那个年轻人一样,都有着坚定的自尊和骨气,他们宁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这样有骨气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尊严的价值和重要性。而那些像陈义一样仗着自己的财富和权势去侮辱他人的人,最终也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尊严和骨气。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丧失了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

嗟来之食-成语图片

嗟来之食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