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
成语拼音
- jìn ruò hán chán
噤若寒蝉成语解释
-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典故出处
-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典故
-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成语造句
- 他平时在领导面前总是噤若寒蝉,不敢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
成语故事
- 东汉末年,有一个名叫杜密的人,他为人厚道,刚正不阿,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杜密曾任北海相,在职期间,他积极举荐贤才,对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则予以严厉惩处。当时有个叫郑玄的人,起初不被人重视,杜密却独具慧眼,发现了他的才华,大力举荐,使郑玄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后来,杜密因得罪了一些权贵而被罢官。回到家乡后,他依然关心政事,对于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他都会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时,同郡的刘胜也从朝中退居还乡。然而,与杜密不同的是,刘胜回到家乡后,对地方上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整日闭门不出,仿佛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有一次,杜密去拜访刘胜,劝他不要如此消极避世,应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地方上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刘胜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已经退隐,就不应该再插手政事。
不久后,郡太守王昱去拜访杜密,谈到刘胜时,王昱赞叹道:“刘胜真是个高洁之士啊,回到家乡后如同寒蝉一般,闭口不言,不参与任何是非之事。”
杜密听后,严肃地说:“刘胜虽然曾经位居高位,但他如今这种明哲保身、对善恶之事都沉默不语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高洁。像他这样的人,其实是在逃避责任。而我杜密,虽然已经不在官位上,但对于正义之事,我绝不会噤若寒蝉,一定会挺身而出,为国家和百姓尽自己的一份力。”
王昱听后,对杜密的正直和担当深感敬佩。
杜密的言行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他不愿像刘胜那样噤若寒蝉,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为正义发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杜密的这种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形容人因害怕或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它警示着人们,在面对是非善恶时,不应因恐惧或其他原因而保持沉默,而应该像杜密一样,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时至今日,这个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要保持正直和勇敢,不做噤若寒蝉之人。
噤若寒蝉-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