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

成語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嗟來之食成語解釋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典故出處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着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臉,拖着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喫吧!”那個餓漢擡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爲不喫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喫而餓死於路旁。

成語造句

一個有骨氣的人是絕不會接受嗟來之食的,他們寧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所需。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遭受着嚴重的饑荒。百姓們缺衣少食,生活困苦不堪。 在一個城鎮中,有一個富有的人家,主人名叫陳義。陳義雖然富有,但心地卻並不善良。一天,他看到門外有許多飢腸轆轆的災民在排隊領救濟粥,他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當一個瘦弱的年輕人走到他面前時,陳義故意大聲地喊道:“喂,你過來!”年輕人不明所以,怯生生地走了過去。陳義看着他,嘴角露出一絲輕蔑的笑容,然後把一碗粥扔在地上,傲慢地說:“嗟,來食!”年輕人的臉瞬間漲得通紅,他看着地上的粥,又看了看陳義那不屑的表情,心中充滿了屈辱和憤怒。 周圍的人都默默地看着這一幕,有人搖頭嘆息,有人面露憤慨。年輕人咬了咬牙,挺直了身子,對着陳義大聲說道:“我雖然飢餓,但我絕不會接受這樣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我有我的尊嚴!”說完,他轉身就走,留下陳義在那裏目瞪口呆。 這件事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城鎮,人們對年輕人的骨氣和尊嚴表示敬佩,同時也對陳義的行爲感到不恥。《禮記·檀弓下》中曾記載:“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這個故事中的餓者和那個年輕人一樣,都有着堅定的自尊和骨氣,他們寧死也不願接受侮辱性的施捨。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這樣有骨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這種精神激勵着後人,讓人們明白尊嚴的價值和重要性。而那些像陳義一樣仗着自己的財富和權勢去侮辱他人的人,最終也會遭到人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 嗟來之食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活着不僅僅是爲了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尊嚴和骨氣。無論在多麼艱難的環境下,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能爲了一時的利益而喪失了自己的人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爲真正有價值的人,才能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自己光輝的足跡。

嗟來之食-成語圖片

嗟來之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