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塞耳
成语拼音
-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疾雷不及塞耳成语解释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典故出处
-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当危险突然降临,他却毫无防备,正所谓疾雷不及塞耳,最终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国王。这位国王性格急躁,处理事情常常缺乏深思熟虑。
有一次,敌国突然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袭。边境的士兵们迅速将这个紧急军情禀报给国王。然而,国王当时正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对士兵的汇报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大臣们纷纷进谏,提醒国王要立刻做出应对之策,积极备战,但国王却不以为意,觉得敌人不会那么快攻过来,依旧我行我素地继续玩乐。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敌国的军队如疾风般迅速推进,很快就逼近了王宫。当国王终于意识到危险临近时,已经太迟了。此时的他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想要组织防御却发现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正如那句“疾雷不及塞耳”,迅猛的危险如同疾雷一般,在人们还来不及掩耳之时就已经降临。
在敌国军队的猛攻下,国家陷入了混乱与危机之中。百姓们遭受战火的摧残,流离失所。国王面对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他想起曾经大臣们的劝谏,想起自己当初的傲慢与轻视,然而此时再多的悔恨也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局面。
这个故事被后人记载下来,成为了“疾雷不及塞耳”这个成语的生动例证。它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切不可掉以轻心,不能等到危险已经近在咫尺才意识到严重性。要时刻保持警觉,未雨绸缪,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那些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屡见不鲜。就如同春秋时期的蔡桓公,不听扁鹊之言,最终病入膏肓而亡。我们应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明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态度,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守护好自己和国家的安宁。
疾雷不及塞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