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塞耳

成語拼音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疾雷不及塞耳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典故出處

《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當危險突然降臨,他卻毫無防備,正所謂疾雷不及塞耳,最終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這位國王性格急躁,處理事情常常缺乏深思熟慮。 有一次,敵國突然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侵襲。邊境的士兵們迅速將這個緊急軍情稟報給國王。然而,國王當時正沉浸在自己的享樂之中,對士兵的彙報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大臣們紛紛進諫,提醒國王要立刻做出應對之策,積極備戰,但國王卻不以爲意,覺得敵人不會那麼快攻過來,依舊我行我素地繼續玩樂。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過去,敵國的軍隊如疾風般迅速推進,很快就逼近了王宮。當國王終於意識到危險臨近時,已經太遲了。此時的他才如夢初醒,懊悔不已,想要組織防禦卻發現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正如那句“疾雷不及塞耳”,迅猛的危險如同疾雷一般,在人們還來不及掩耳之時就已經降臨。 在敵國軍隊的猛攻下,國家陷入了混亂與危機之中。百姓們遭受戰火的摧殘,流離失所。國王面對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悔恨和自責。他想起曾經大臣們的勸諫,想起自己當初的傲慢與輕視,然而此時再多的悔恨也無法挽回已經造成的局面。 這個故事被後人記載下來,成爲了“疾雷不及塞耳”這個成語的生動例證。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各種情況時,切不可掉以輕心,不能等到危險已經近在咫尺才意識到嚴重性。要時刻保持警覺,未雨綢繆,才能避免類似的悲劇發生。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事例,那些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例子屢見不鮮。就如同春秋時期的蔡桓公,不聽扁鵲之言,最終病入膏肓而亡。我們應從這些故事中吸取教訓,明白“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態度,這樣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中立足,守護好自己和國家的安寧。

疾雷不及塞耳-成語圖片

疾雷不及塞耳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