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蟬

成語拼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噤若寒蟬成語解釋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典故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爲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有個文人叫杜密,剛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職期間,參加過打擊宦官集團鬥爭,他執法嚴明,對宦官子弟有惡必罰,有罪必懲。後被革職回潁川老家。  在家他仍關注國家大事,經常拜會潁川郡守、縣令,暢談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劉勝辭官回家,與他迥然相反,閉門謝客。  潁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說:“劉勝清高,公卿屢次推舉他任職,他都拒絕了。”  杜密聽出王昱話中有話,提醒他出來做官,直言道:“像劉勝這樣的人應當爲國爲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對好人不予舉薦,對惡人壞事不敢揭露批評,明哲保身,一聲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蟬’),實乃當世之罪人;而我與他相反,讓你賞善懲惡,爲你盡微薄之力。”。

成語造句

他平時在領導面前總是噤若寒蟬,不敢發表自己真實的意見。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一個名叫杜密的人,他爲人厚道,剛正不阿,十分關心國家大事。 杜密曾任北海相,在職期間,他積極舉薦賢才,對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則予以嚴厲懲處。當時有個叫鄭玄的人,起初不被人重視,杜密卻獨具慧眼,發現了他的才華,大力舉薦,使鄭玄後來成爲了一位著名的學者。 後來,杜密因得罪了一些權貴而被罷官。回到家鄉後,他依然關心政事,對於地方上的善惡之事,他都會直言不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當時,同郡的劉勝也從朝中退居還鄉。然而,與杜密不同的是,劉勝回到家鄉後,對地方上的事情一概不聞不問,整日閉門不出,彷彿對一切都漠不關心。 有一次,杜密去拜訪劉勝,勸他不要如此消極避世,應該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爲地方上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劉勝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自己已經退隱,就不應該再插手政事。 不久後,郡太守王昱去拜訪杜密,談到劉勝時,王昱讚歎道:“劉勝真是個高潔之士啊,回到家鄉後如同寒蟬一般,閉口不言,不參與任何是非之事。” 杜密聽後,嚴肅地說:“劉勝雖然曾經位居高位,但他如今這種明哲保身、對善惡之事都沉默不語的行爲,並不是真正的高潔。像他這樣的人,其實是在逃避責任。而我杜密,雖然已經不在官位上,但對於正義之事,我絕不會噤若寒蟬,一定會挺身而出,爲國家和百姓儘自己的一份力。” 王昱聽後,對杜密的正直和擔當深感敬佩。 杜密的言行體現了他對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責任感,他不願像劉勝那樣噤若寒蟬,而是選擇勇敢地面對現實,積極地爲正義發聲。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杜密的這種精神顯得尤爲可貴。 “噤若寒蟬”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形容人因害怕或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它警示着人們,在面對是非善惡時,不應因恐懼或其他原因而保持沉默,而應該像杜密一樣,有勇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爲社會的進步和公正貢獻自己的力量。時至今日,這個成語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提醒着我們要保持正直和勇敢,不做噤若寒蟬之人。

噤若寒蟬-成語圖片

噤若寒蟬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