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善尽美
成语拼音
- jìn shàn jìn měi
尽善尽美成语解释
-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典故出处
-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为了逃避战乱逃到齐国。他因此听到了齐国最美妙的音乐《韶》和《武》。他听后好几天连吃肉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并仔细分辨两者的区别。他说《韶》非常完美,《武》也十分优美,但还是有缺点的。
成语造句
- 他对工作的态度极其认真,总是努力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非常热爱音乐,他曾经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
孔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他说:“你可以学新的曲子了。”孔子却回答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但还没有掌握它的节奏韵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经掌握节奏韵律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却说:“我还没有领会到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认为孔子已经领会得足够好了,再次劝他学习新曲子。可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为人。”
就这样,孔子继续刻苦钻研这首曲子。直到有一天,他高兴地对师襄子说:“我终于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是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呢?”师襄子听后,立刻起身向孔子行礼,惊叹道:“您真是太厉害了,我的老师曾跟我说过,这首曲子正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
孔子对音乐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他力求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他认为,无论是艺术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不断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境界。
在孔子的思想中,尽善尽美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更体现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他教导弟子们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知识渊博。
孔子的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奋斗,力求做到最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学者、艺术家、工匠等都秉持着尽善尽美的态度,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伟大的成就。
例如,古代的工匠们在建造宫殿、庙宇等建筑时,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力求让建筑既美观又坚固,体现了尽善尽美的精神。而文学家们则在创作作品时,反复推敲每一个词句,力求让作品既富有内涵又具有艺术感染力。
尽善尽美这一成语,也成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对高品质的追求,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尽管达到真正的尽善尽美可能很难,但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尽善尽美-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