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舌蔽口

成语拼音

jīn shé bì kǒu

金舌蔽口成语解释

比喻闭口不说话。

典故出处

《荀子·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那复杂的局势中,他深知有时直言不讳并非明智之举,因为稍有不慎便可能金舌蔽口,给自己带来麻烦。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晋国。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性格。 晋灵公特别喜欢豪华的宫殿和各种新奇的玩意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不断加重百姓的赋税,弄得民不聊生。同时,他还极为残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随意诛杀大臣和百姓。 当时,晋国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名叫赵盾。赵盾多次直言进谏,希望晋灵公能够改正自己的行为,关心百姓,以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晋灵公却对赵盾的劝谏十分反感,认为他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灵公对赵盾的怨恨越来越深,甚至起了杀心。他派出了刺客去刺杀赵盾,幸好赵盾平日里为人善良,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刺客在了解了赵盾的为人后,竟然不忍心下手,反而自尽了。 赵盾知道晋灵公不会善罢甘休,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继续为国事操劳。晋灵公见一计不成,又想出了一个更为恶毒的办法。 有一天,晋灵公故意在朝堂上刁难赵盾,赵盾据理力争。晋灵公便假装大怒,说赵盾以下犯上,要将他处死。其他大臣们都被晋灵公的行为惊呆了,他们深知赵盾是忠臣,纷纷为赵盾求情。 晋灵公见状,更加气急败坏,他大声呵斥众人,不许他们再为赵盾说话。此时的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大臣们都吓得不敢再多言,仿佛被“金舌蔽口”一般。 然而,赵盾却毫不畏惧,他挺直了身子,再次向晋灵公进谏,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忧。晋灵公被赵盾的气势所震慑,一时之间也无话可说。 但最终,晋灵公还是没有放弃除掉赵盾的念头。在他的不断逼迫下,赵盾不得不离开晋国,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晋灵公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晋国的衰败,百姓们对他充满了怨恨。而赵盾虽然离开了朝堂,但他的正直和忠诚却被人们铭记在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如果不能听取忠言,只知道一意孤行,那么必然会走向衰败。而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即使面临困境,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同时,“金舌蔽口”这个成语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势的压迫下,人们有时会因为恐惧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真理永远不会被埋没。

金舌蔽口-成语图片

金舌蔽口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