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舌蔽口

成語拼音

jīn shé bì kǒu

金舌蔽口成語解釋

比喻閉口不說話。

典故出處

《荀子·正論》金舌蔽口,猶將無益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複雜的局勢中,他深知有時直言不諱並非明智之舉,因爲稍有不慎便可能金舌蔽口,給自己帶來麻煩。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名爲晉國。晉國的國君晉靈公,自幼嬌生慣養,養成了驕奢淫逸的性格。 晉靈公特別喜歡豪華的宮殿和各種新奇的玩意兒,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不斷加重百姓的賦稅,弄得民不聊生。同時,他還極爲殘暴,常常因爲一些小事就隨意誅殺大臣和百姓。 當時,晉國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名叫趙盾。趙盾多次直言進諫,希望晉靈公能夠改正自己的行爲,關心百姓,以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然而,晉靈公卻對趙盾的勸諫十分反感,認爲他是在故意與自己作對。 隨着時間的推移,晉靈公對趙盾的怨恨越來越深,甚至起了殺心。他派出了刺客去刺殺趙盾,幸好趙盾平日裏爲人善良,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刺客在瞭解了趙盾的爲人後,竟然不忍心下手,反而自盡了。 趙盾知道晉靈公不會善罷甘休,但他依然堅守着自己的職責,繼續爲國事操勞。晉靈公見一計不成,又想出了一個更爲惡毒的辦法。 有一天,晉靈公故意在朝堂上刁難趙盾,趙盾據理力爭。晉靈公便假裝大怒,說趙盾以下犯上,要將他處死。其他大臣們都被晉靈公的行爲驚呆了,他們深知趙盾是忠臣,紛紛爲趙盾求情。 晉靈公見狀,更加氣急敗壞,他大聲呵斥衆人,不許他們再爲趙盾說話。此時的朝堂之上,氣氛緊張到了極點,大臣們都嚇得不敢再多言,彷彿被“金舌蔽口”一般。 然而,趙盾卻毫不畏懼,他挺直了身子,再次向晉靈公進諫,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百姓的擔憂。晉靈公被趙盾的氣勢所震懾,一時之間也無話可說。 但最終,晉靈公還是沒有放棄除掉趙盾的念頭。在他的不斷逼迫下,趙盾不得不離開晉國,開始了流亡的生活。 晉靈公的倒行逆施最終導致了晉國的衰敗,百姓們對他充滿了怨恨。而趙盾雖然離開了朝堂,但他的正直和忠誠卻被人們銘記在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君主如果不能聽取忠言,只知道一意孤行,那麼必然會走向衰敗。而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即使面臨困境,也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同時,“金舌蔽口”這個成語也讓我們看到了在權勢的壓迫下,人們有時會因爲恐懼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真理永遠不會被埋沒。

金舌蔽口-成語圖片

金舌蔽口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