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可度
成语拼音
- jìn tuì kě dù
进退可度成语解释
-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同进退有度”。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总是能做到进退可度,既不得罪人,又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郑国。郑国有一位智慧非凡的大臣,名叫子产。
子产自幼聪慧好学,对国家大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当时的郑国,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局势和挑战。周边各国势力此消彼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
有一次,郑国与邻国发生了一些领土争端。对方气势汹汹地派出使者,言辞激烈地要求郑国退让。郑国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大臣主张强硬对抗,而另一些大臣则担心引发更大的冲突,建议妥协让步。
在这关键时刻,子产站了出来。他冷静地分析了局势,权衡利弊之后,提出了一个进退有度的策略。他先是派遣使者与邻国进行交涉,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阐明郑国的立场和底线,让对方明白郑国并非软弱可欺。同时,他也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提出一些合理的妥协方案。
在子产的巧妙周旋下,这场危机最终得以化解。郑国既没有因为过度强硬而引发战争,也没有因为盲目退让而损失国家利益。他的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赢得了国内百姓和其他国家的尊重。
子产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进退可度的原则。无论是处理国内的政治事务,还是应对国际间的关系,他都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把握进与退的分寸。他的智慧和谋略,使得郑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正如《论语》中所记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产的进退可度,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体现。他明白在复杂的局势中,不能一味地前进或后退,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度。这种智慧不仅在当时为郑国带来了福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历史的长河中,子产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他的进退可度的智慧也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学习。
进退可度-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