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可度
成語拼音
- jìn tuì kě dù
進退可度成語解釋
-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總是能做到進退可度,既不得罪人,又能維護自己的利益。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有一位智慧非凡的大臣,名叫子產。
子產自幼聰慧好學,對國家大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獨特的見解。當時的鄭國,面臨着諸多複雜的局勢和挑戰。周邊各國勢力此消彼長,國際關係錯綜複雜。
有一次,鄭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領土爭端。對方氣勢洶洶地派出使者,言辭激烈地要求鄭國退讓。鄭國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些大臣主張強硬對抗,而另一些大臣則擔心引發更大的衝突,建議妥協讓步。
在這關鍵時刻,子產站了出來。他冷靜地分析了局勢,權衡利弊之後,提出了一個進退有度的策略。他先是派遣使者與鄰國進行交涉,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闡明鄭國的立場和底線,讓對方明白鄭國並非軟弱可欺。同時,他也積極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途徑,提出一些合理的妥協方案。
在子產的巧妙周旋下,這場危機最終得以化解。鄭國既沒有因爲過度強硬而引發戰爭,也沒有因爲盲目退讓而損失國家利益。他的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贏得了國內百姓和其他國家的尊重。
子產的一生,都在踐行着進退可度的原則。無論是處理國內的政治事務,還是應對國際間的關係,他都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把握進與退的分寸。他的智慧和謀略,使得鄭國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繁榮。
正如《論語》中所記載:“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子產的進退可度,正是這種中庸之道的體現。他明白在複雜的局勢中,不能一味地前進或後退,而要根據實際情況,恰到好處地把握尺度。這種智慧不僅在當時爲鄭國帶來了福祉,也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在歷史的長河中,子產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不衰,他的進退可度的智慧也一直被人們所敬仰和學習。
進退可度-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