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

成语拼音

jǐn tuì liǎng nán

进退两难成语解释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典故出处

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成语典故

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是否接受那份工作邀请时,陷入了深深的纠结,感觉自己进退两难。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赵国的名将廉颇,以勇猛善战而闻名。然而,秦国为了打开进攻赵国的缺口,使用离间计,使得赵王对廉颇产生了怀疑,不再重用他。 此时,蔺相如挺身而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多次在与秦国的交涉中维护了赵国的利益。赵王于是任命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对此极为不满,他认为自己久经沙场,战功赫赫,而蔺相如不过是凭借一张嘴皮子,就爬到了自己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廉颇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却总是刻意回避廉颇。他的门客们不理解他的行为,纷纷劝说道:“您为何如此惧怕廉颇将军呢?”蔺相如回答道:“我并非惧怕他,只是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在。如果我们两人不和,就会给秦国可乘之机,这对赵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的这番话,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冲动。于是,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蔺相如也欣然接受了他的道歉。从此,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共同为赵国的安危尽心尽力。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赵国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一方面,秦国不断施加压力,战争一触即发;另一方面,国内又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赵国的统治者们在应对策略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意味着要与强大的秦国正面交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战斗,胜负难料,且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退,又会被视为懦弱,可能会失去其他诸侯国的支持,甚至引发国内的动荡。 在这种艰难的抉择面前,赵国的君臣们犹豫不决,争论不休。他们在权衡利弊,试图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时间紧迫,形势逼人,他们始终无法做出果断的决定。 最终,赵国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国家的命运也变得风雨飘摇。这个故事深刻地展现了在复杂的局势下,人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困境,也让我们明白在关键时刻,需要有大智大勇和果断决策的能力,否则就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进退两难-成语图片

进退两难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