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
成語拼音
- jǐn tuì liǎng nán
進退兩難成語解釋
- 前進和後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
典故出處
- 宋·李靖《衛公兵法》凡攻城之兵……進退又難,前既不得上城,退則其師逼追。”
成語典故
- 孔明曰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成語造句
- 他在面對是否接受那份工作邀請時,陷入了深深的糾結,感覺自己進退兩難。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秦國日益強大,對其他諸侯國虎視眈眈。趙國的名將廉頗,以勇猛善戰而聞名。然而,秦國爲了打開進攻趙國的缺口,使用離間計,使得趙王對廉頗產生了懷疑,不再重用他。
此時,藺相如挺身而出,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多次在與秦國的交涉中維護了趙國的利益。趙王於是任命藺相如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
廉頗對此極爲不滿,他認爲自己久經沙場,戰功赫赫,而藺相如不過是憑藉一張嘴皮子,就爬到了自己頭上,心中憤憤不平。於是,廉頗揚言要當衆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此事後,卻總是刻意迴避廉頗。他的門客們不理解他的行爲,紛紛勸說道:“您爲何如此懼怕廉頗將軍呢?”藺相如回答道:“我並非懼怕他,只是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攻打趙國,就是因爲有我和廉頗將軍在。如果我們兩人不和,就會給秦國可乘之機,這對趙國來說是極爲不利的。”
廉頗聽到了藺相如的這番話,恍然大悟,他意識到自己的狹隘和衝動。於是,廉頗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藺相如也欣然接受了他的道歉。從此,兩人成爲了莫逆之交,共同爲趙國的安危盡心盡力。
然而,隨着局勢的發展,趙國面臨的形勢越發嚴峻。一方面,秦國不斷施加壓力,戰爭一觸即發;另一方面,國內又出現了各種矛盾和問題。趙國的統治者們在應對策略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進,意味着要與強大的秦國正面交鋒,這無疑是一場極其艱難的戰鬥,勝負難料,且可能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退,又會被視爲懦弱,可能會失去其他諸侯國的支持,甚至引發國內的動盪。
在這種艱難的抉擇面前,趙國的君臣們猶豫不決,爭論不休。他們在權衡利弊,試圖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時間緊迫,形勢逼人,他們始終無法做出果斷的決定。
最終,趙國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中逐漸失去了優勢,國家的命運也變得風雨飄搖。這個故事深刻地展現了在複雜的局勢下,人們所面臨的艱難抉擇和困境,也讓我們明白在關鍵時刻,需要有大智大勇和果斷決策的能力,否則就可能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進退兩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