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消长
成语拼音
- jìn tuì xiāo cháng
进退消长成语解释
- 指增减;变化。同进退消息”。
典故出处
- 清·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君在乾隆末,与大学士和珅同朝,郁郁不合,故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人生在世,诸多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进退消长的变化,比如经济形势的起伏、人际关系的亲疏。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卫国有一位颇具智慧的大臣名叫子思。当时卫国的国君一心想要扩张领土,他不顾国家的实际情况,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子思深知这样的做法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他多次进谏国君,希望他能改变策略。然而,国君却固执己见,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随着战争的持续,卫国的国力日渐消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子思看到国家陷入如此困境,心急如焚。
他再次向国君进言,详细分析了当前局势的危险性以及继续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他引用了许多历史上因为盲目扩张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希望国君能从中吸取教训,懂得进退之道。
然而,国君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对子思产生了反感。子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不忍看到国家继续沉沦,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改变国君的决定。
在这艰难的时刻,子思明白自己必须在坚持进谏和暂时退避之间做出选择。如果继续强行进谏,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但如果就此退缩,又违背了自己的良知和对国家的责任。
经过深思熟虑,子思决定暂时退一步。他不再频繁地向国君进言,而是选择等待合适的时机。他默默地关注着国家的局势,同时也在思考着更好的办法来挽救卫国。
终于,卫国在一系列战争失利后,国力大损,国君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时,子思再次站了出来,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向国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恢复国家实力、稳定民心的策略。
国君终于被子思的真诚和智慧所打动,开始采纳他的建议,逐步调整国家的政策。卫国也由此慢慢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子思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进退消长的道理。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进,为国家和百姓争取利益;也懂得在形势不利时退,保存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通过他的努力,卫国避免了进一步的衰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和发展。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把握进退的尺度,这样才能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进退消长-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