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消長

成語拼音

jìn tuì xiāo cháng

進退消長成語解釋

指增減;變化。同進退消息”。

典故出處

清·魏源《〈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君在乾隆末,與大學士和珅同朝,鬱郁不合,故與《詩》《易》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際,往往發憤慷慨,流連太息,讀其書可以悲其志雲。”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人生在世,諸多事物的發展都存在着進退消長的變化,比如經濟形勢的起伏、人際關係的親疏。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衛國有一位頗具智慧的大臣名叫子思。當時衛國的國君一心想要擴張領土,他不顧國家的實際情況,頻繁發動對外戰爭。 子思深知這樣的做法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他多次進諫國君,希望他能改變策略。然而,國君卻固執己見,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 隨着戰爭的持續,衛國的國力日漸消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社會動盪不安。子思看到國家陷入如此困境,心急如焚。 他再次向國君進言,詳細分析了當前局勢的危險性以及繼續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他引用了許多歷史上因爲盲目擴張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希望國君能從中吸取教訓,懂得進退之道。 然而,國君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對子思產生了反感。子思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他不忍看到國家繼續沉淪,另一方面他又無法改變國君的決定。 在這艱難的時刻,子思明白自己必須在堅持進諫和暫時退避之間做出選擇。如果繼續強行進諫,可能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但如果就此退縮,又違背了自己的良知和對國家的責任。 經過深思熟慮,子思決定暫時退一步。他不再頻繁地向國君進言,而是選擇等待合適的時機。他默默地關注着國家的局勢,同時也在思考着更好的辦法來挽救衛國。 終於,衛國在一系列戰爭失利後,國力大損,國君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此時,子思再次站了出來,他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向國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恢復國家實力、穩定民心的策略。 國君終於被子思的真誠和智慧所打動,開始採納他的建議,逐步調整國家的政策。衛國也由此慢慢走上了恢復和發展的道路。 子思在這個過程中,很好地詮釋了進退消長的道理。他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進,爲國家和百姓爭取利益;也懂得在形勢不利時退,保存自己的力量等待時機。通過他的努力,衛國避免了進一步的衰敗,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穩定和發展。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我們要學會審時度勢,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把握進退的尺度,這樣才能在人生和事業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進退消長-成語圖片

進退消長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