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忿弃瑕

成语拼音

juān fèn qì xiá

捐忿弃瑕成语解释

忿怨恨。瑕玉上的斑痕裂纹,比喻旧有的嫌隙。抛弃怨恨和嫌隙。指重归于好。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面对曾经的分歧与矛盾时,我们应该学会捐忿弃瑕,以更加包容和豁达的心态共同迈向未来。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两个诸侯国,分别是卫国和郑国。这两个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纷争。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性格有些急躁,郑国的国君郑庄公也不是个轻易妥协的人。多年来,双方因为边境领土等问题时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有一次,卫国和郑国之间又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战争过后,双方都损失惨重,百姓们也深受其苦。两国的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都意识到这样持续争斗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卫国这边有一位智慧的大臣名叫石碏,他向卫灵公进言:“主公,如今我们与郑国长期争斗,双方都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机会,捐忿弃瑕,放下过去的愤恨和嫌隙,与郑国重新修好,这样才能让两国都获得安宁和发展。” 卫灵公听了石碏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这些年与郑国的争斗,的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太多的痛苦。郑庄公那边,也有大臣向他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经过一番思考和权衡,卫灵公最终决定派遣使者前往郑国,表达愿意捐忿弃瑕、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愿。郑庄公收到卫国的信息后,也深知和平的重要性,于是也积极回应。 就这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卫国和郑国放下了过去的恩怨,重新签订了和平协议。两国开始加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百姓们也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捐忿弃瑕不仅仅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更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历史上许多明智的统治者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纷争和矛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就如同齐桓公不计较管仲曾经射他一箭,反而任用管仲为相,最终成就霸业。捐忿弃瑕,能让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去面对世界,促进和谐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捐忿弃瑕,不要总是执着于过去的恩怨和矛盾,而是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捐忿弃瑕-成语图片

捐忿弃瑕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