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归公

成语拼音

juān dī guī gōng

涓滴归公成语解释

涓滴小水点,比喻细微的东西。形容属于公家的财物全部缴公,不占为私有。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真正是涓滴归公,一丝一毫不敢乱用。”

成语典故

然必涓滴归公,撙节动用,始得实济。★《清史稿·文宗纪》

成语造句

他在财务工作上一丝不苟,每一笔款项都处理得清清楚楚,真正做到了涓滴归公。

成语故事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李公。李公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踏入仕途。 李公被任命为某地的地方官后,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上任伊始,便开始深入了解当地的民生情况。他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弊病,比如官员贪污腐败、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等。 李公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从自身做起,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处理政务时,他一丝不苟,对于每一项收支都严格把关。无论是税收还是其他财政收入,他都要求做到涓滴归公,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侵占和挪用。 有一次,当地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的庄稼颗粒无收。李公心急如焚,他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同时向上级申请救灾物资和资金。在发放救灾物资的过程中,他亲自监督,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准确无误地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一些官员试图从中谋取私利。他们私自扣留救灾物资,或者将其低价卖给他人。李公得知后,大发雷霆,他立即对这些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查处。他毫不留情地将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员革职查办,并追回了被侵占的救灾物资。 在李公的努力下,当地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慢慢得到了改善。他的清正廉洁和一心为公的精神,赢得了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公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地区,成为了官员们学习的榜样。其他地方的官员也纷纷效仿李公,努力做到涓滴归公,为百姓谋福祉。而李公也因为自己的卓越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提拔。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李公这样的官员虽然不多,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之道,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秉持着一颗公正廉洁的心,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就一定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赞誉。涓滴归公,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无尽的力量,它激励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

涓滴归公-成语图片

涓滴归公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