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
成语拼音
- kāng kǎi bēi gē
慷慨悲歌成语解释
-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典故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成语典故
- 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清·黄遵宪《慷慨》诗
成语造句
-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面对困境从不屈服,总是以一种坚定的姿态勇往直前,那股子劲儿真可谓慷慨悲歌。
成语故事
-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荆轲的义士。他生于乱世,心怀壮志。
荆轲自幼喜好剑术,四处游历,结交豪杰。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燕国的太子丹深感国家危机四伏,担忧燕国的未来。
太子丹四处寻觅能为燕国排忧解难之人,最终结识了荆轲。荆轲被太子丹的忧国忧民之心所打动,决定为燕国效力。
不久后,秦国即将攻打燕国的消息传来,太子丹焦虑万分。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派遣荆轲前往秦国,以献宝为由接近秦王,伺机刺杀秦王,以此来阻止秦国的进攻。
荆轲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他义无反顾。在临行前,太子丹和众多燕国义士为荆轲送行。易水河畔,寒风凛冽,荆轲身着白衣,面色凝重。众人皆神情肃穆,内心充满了悲壮。
荆轲望着滔滔易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到了燕国百姓即将面临的苦难,想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此时,音乐声起,那是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荆轲在这悲壮的氛围中,毅然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到了秦国,荆轲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见到了秦王。在秦王面前,荆轲镇定自若地献上了宝物。然而,就在秦王放松警惕的瞬间,荆轲抽出藏在宝物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但最终,荆轲的刺杀行动还是失败了,他被秦王的侍卫所杀。
荆轲虽然未能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但他的勇气和慷慨悲歌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为了国家和百姓,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千古传颂的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中,荆轲的故事被人们反复传颂,他的慷慨悲歌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勇敢前行的人们。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荆轲的事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们的伟大情怀。而“慷慨悲歌”这个成语,也正是对荆轲以及像他一样的义士们的生动写照。
慷慨悲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