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
成語拼音
- kāng kǎi bēi gē
慷慨悲歌成語解釋
- 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悲壯的胸懷。
典故出處
-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爲賢。”
成語典故
- 慷慨悲歌士,相傳燕趙多。★清·黃遵憲《慷慨》詩
成語造句
-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面對困境從不屈服,總是以一種堅定的姿態勇往直前,那股子勁兒真可謂慷慨悲歌。
成語故事
- 在遙遠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爲荊軻的義士。他生於亂世,心懷壯志。
荊軻自幼喜好劍術,四處遊歷,結交豪傑。當時,秦國勢力日益強大,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燕國的太子丹深感國家危機四伏,擔憂燕國的未來。
太子丹四處尋覓能爲燕國排憂解難之人,最終結識了荊軻。荊軻被太子丹的憂國憂民之心所打動,決定爲燕國效力。
不久後,秦國即將攻打燕國的消息傳來,太子丹焦慮萬分。他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派遣荊軻前往秦國,以獻寶爲由接近秦王,伺機刺殺秦王,以此來阻止秦國的進攻。
荊軻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他義無反顧。在臨行前,太子丹和衆多燕國義士爲荊軻送行。易水河畔,寒風凜冽,荊軻身着白衣,面色凝重。衆人皆神情肅穆,內心充滿了悲壯。
荊軻望着滔滔易水,心中感慨萬千。他想到了燕國百姓即將面臨的苦難,想到了自己肩負的重任。此時,音樂聲起,那是一曲慷慨激昂的悲歌。荊軻在這悲壯的氛圍中,毅然踏上了前往秦國的征程。
到了秦國,荊軻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地見到了秦王。在秦王面前,荊軻鎮定自若地獻上了寶物。然而,就在秦王放鬆警惕的瞬間,荊軻抽出藏在寶物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但最終,荊軻的刺殺行動還是失敗了,他被秦王的侍衛所殺。
荊軻雖然未能完成刺殺秦王的任務,但他的勇氣和慷慨悲歌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他爲了國家和百姓,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成爲了千古傳頌的英雄。
在歷史的長河中,荊軻的故事被人們反覆傳頌,他的慷慨悲歌成爲了一種象徵,代表着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堅守信念、勇敢前行的人們。這種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毫不退縮,勇往直前。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荊軻的事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英雄們的偉大情懷。而“慷慨悲歌”這個成語,也正是對荊軻以及像他一樣的義士們的生動寫照。
慷慨悲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