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雌黄

成语拼音

kǒu zhōng cí huáng

口中雌黄成语解释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典故出处

《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

成语典故

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成语造句

他说话毫无根据,随意更改事实,简直就是口中雌黄。

成语故事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叫王衍的人。王衍出身于世家大族,他自幼聪慧,能言善辩,很早就声名远扬。 王衍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高谈阔论,常常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而,他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说话常常随意更改,前后矛盾。 有一次,王衍与众人一同讨论问题。他一开始发表了一种观点,说得头头是道,众人都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过了一会儿,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他竟然马上改变了自己的说法,而且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众人都对他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感到十分惊讶和困惑。 还有一次,王衍在朝堂上参与政事讨论。他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方案,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然而,当皇帝询问他细节时,他却又突然改变了主意,提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这让皇帝和其他大臣都感到十分无奈和不满。 久而久之,人们就用“口中雌黄”这个成语来形容像王衍这样随口更改言论、说话不负责任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不稳重、不可靠的表现。 王衍的这种作风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隐患。在西晋末年的动荡局势中,王衍虽然身居高位,但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不负责任而备受诟病。最终,西晋王朝在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中走向了覆灭,王衍本人也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口中雌黄”这个成语却流传了下来。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说话要言出必行,要有责任感和诚信,不能像王衍那样随意更改、信口开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着真诚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口中雌黄-成语图片

口中雌黄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