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如悬河
成语拼音
- kǒu rú xuán hé
口如悬河成语解释
-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若悬河”。
典故出处
-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成语典故
- 晋朝读书人郭象,他善于思考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谈话上,他经过潜心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不愿意做官。他谈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人们对天很敬佩,评论他的谈话好像“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成语造句
- 他在辩论会上表现出色,思维敏捷,言辞犀利,简直就是口如悬河。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其非凡的口才和渊博的学识而声名远扬。
这位人物名叫张华,生活在西晋时期。张华年少时便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尤其擅长言辞表达,能将复杂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
有一次,张华被邀请参加一场重要的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关于国家的治理策略。当时在场的都是一些饱学之士和权贵名流,他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当张华发言时,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言辞犹如江水般滔滔不绝,从历史典故到现实情况,从理论分析到实际案例,每一个观点都阐述得清晰透彻,让人不得不信服。
张华在辩论过程中,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完美地表达出来。他的精彩表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纷纷对他投去钦佩的目光。经过这场辩论,张华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成为了众人皆知的贤达之士。
张华的口才不仅仅体现在辩论上,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他也能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有一次,朝廷中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双方僵持不下,局面一度十分紧张。张华得知后,主动介入其中,运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巧妙地调和了双方的矛盾,使得局势得以缓和。
张华之所以能够口如悬河,不仅仅是因为他天生具备出色的语言天赋,更重要的是他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拥有了深厚的知识底蕴。他深知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各种场合中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正如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张华正是通过平日里的勤奋学习和积累,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如此惊人的口才和智慧。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实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像张华一样,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用我们的智慧和才华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口如悬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