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如懸河

成語拼音

kǒu rú xuán hé

口如懸河成語解釋

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同“口若懸河”。

典故出處

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稱口如懸河,賓主頗也得合。”

成語典故

晉朝讀書人郭象,他善於思考問題,把書本上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談話上,他經過潛心研究老子、莊子的學說,不願意做官。他談起話來引經據典,頭頭是道,人們對天很敬佩,評論他的談話好像“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成語造句

他在辯論會上表現出色,思維敏捷,言辭犀利,簡直就是口如懸河。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人物,他以其非凡的口才和淵博的學識而聲名遠揚。 這位人物名叫張華,生活在西晉時期。張華年少時便勤奮好學,博覽羣書,對各種知識都有着深入的瞭解。他尤其擅長言辭表達,能將複雜的道理用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出來。 有一次,張華被邀請參加一場重要的辯論會。辯論的主題是關於國家的治理策略。當時在場的都是一些飽學之士和權貴名流,他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當張華髮言時,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來,開始有條不紊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他的言辭猶如江水般滔滔不絕,從歷史典故到現實情況,從理論分析到實際案例,每一個觀點都闡述得清晰透徹,讓人不得不信服。 張華在辯論過程中,口若懸河,妙語連珠,將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完美地表達出來。他的精彩表現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爲之震撼,紛紛對他投去欽佩的目光。經過這場辯論,張華的名聲更是如日中天,成爲了衆人皆知的賢達之士。 張華的口才不僅僅體現在辯論上,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他也能憑藉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化解各種矛盾和危機。有一次,朝廷中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雙方僵持不下,局面一度十分緊張。張華得知後,主動介入其中,運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巧妙地調和了雙方的矛盾,使得局勢得以緩和。 張華之所以能夠口如懸河,不僅僅是因爲他天生具備出色的語言天賦,更重要的是他通過長期的學習和積累,擁有了深厚的知識底蘊。他深知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在各種場合中游刃有餘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正如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張華正是通過平日裏的勤奮學習和積累,才能夠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如此驚人的口才和智慧。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和積累才能實現。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應該像張華一樣,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以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用我們的智慧和才華去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口如懸河-成語圖片

口如懸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