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成语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脍炙人口成语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典故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成语造句

那首古诗流传广泛,深受大家喜爱,可谓脍炙人口。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做曾皙的人。 曾皙非常热爱音乐和舞蹈,他对于各种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他常常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其表演总是能够深深打动人们的内心,让人沉浸其中。 有一次,曾皙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表演。他的歌声悠扬动听,舞蹈轻盈优美,在场的人们都被他的表演所吸引,看得如痴如醉。当表演结束后,人们纷纷对曾皙的才艺赞不绝口,这场表演也迅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皙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表演不仅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甚至传到了其他地方,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他的才艺就如同那美味的食物,被人们广泛喜爱和传颂。 正如《孟子·尽心下》中所说:“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就如同美味的脍和炙能受到众人的喜爱一样,曾皙的表演也是如此地脍炙人口,深受大家的追捧。他的艺术成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亮点,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才华,能够跨越时空,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口中不断传颂的经典。即使岁月流转,那些脍炙人口的美好事物依然能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脍炙人口-成语图片

脍炙人口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