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难铸兵
成语拼音
- lín nàn zhù bīng
临难铸兵成语解释
- 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典故出处
- 《晏子春秋·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当战争突然爆发,我们才意识到平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种临难铸兵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一直致力于扩张国家的领土和势力。
当时,郑国的周边有许多小国,其中有一个叫胡国的国家与郑国相邻。郑武公心中一直有着将胡国纳入郑国版图的想法,但他深知此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精心谋划。
郑武公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先是主动与胡国交好,派遣使者频繁往来,送去了许多珍贵的礼物和友好的表示。胡国国君见郑国如此友好,渐渐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
郑武公见时机渐渐成熟,便故意在朝堂上商议要攻打其他国家,并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其中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主公,我们应该攻打胡国,胡国地小力弱,正是我们扩张的好机会。”郑武公听后却佯装大怒,斥责道:“胡国与我们郑国一向友好,怎能轻易攻打?以后不许再提此事!”消息传到胡国,胡国国君对郑武公更是深信不疑,完全没有想到这其实是郑武公的计谋。
然而,郑武公暗中却在积极筹备攻打胡国的事宜,训练军队、筹集粮草。终于有一天,郑武公觉得时机已到,便突然率领大军向胡国发动了进攻。胡国国君此时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由于他们一直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面对郑国的精锐之师,他们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最终,胡国被郑国轻易地吞并了。郑武公的这一行为也让其他国家意识到,不能等到面临危难时才去准备应对,就像“临难铸兵”一样,到那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在战争中,有些国家平时不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等到战争真正来临,才匆忙地去招募士兵、打造兵器,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就曾记载:“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意思是郑穆公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客馆,发现他们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随时准备出发。这也说明了提前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吸取教训,明白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总是等到困难和危机来临才去想办法解决,而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故,避免陷入“临难铸兵”的困境。只有时刻保持警醒,积极主动地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从容。
临难铸兵-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