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難鑄兵

成語拼音

lín nàn zhù bīng

臨難鑄兵成語解釋

臨到危難時,方纔鑄造兵器。比喻平時不作準備,臨時纔想辦法。

典故出處

《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後問隊,迷而後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當戰爭突然爆發,我們才意識到平時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這種臨難鑄兵的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的國君鄭武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一直致力於擴張國家的領土和勢力。 當時,鄭國的周邊有許多小國,其中有一個叫胡國的國家與鄭國相鄰。鄭武公心中一直有着將胡國納入鄭國版圖的想法,但他深知此事不能操之過急,需要精心謀劃。 鄭武公想出了一個計策,他先是主動與胡國交好,派遣使者頻繁往來,送去了許多珍貴的禮物和友好的表示。胡國國君見鄭國如此友好,漸漸放鬆了對鄭國的警惕。 鄭武公見時機漸漸成熟,便故意在朝堂上商議要攻打其他國家,並詢問大臣們的意見。其中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主公,我們應該攻打胡國,胡國地小力弱,正是我們擴張的好機會。”鄭武公聽後卻佯裝大怒,斥責道:“胡國與我們鄭國一向友好,怎能輕易攻打?以後不許再提此事!”消息傳到胡國,胡國國君對鄭武公更是深信不疑,完全沒有想到這其實是鄭武公的計謀。 然而,鄭武公暗中卻在積極籌備攻打胡國的事宜,訓練軍隊、籌集糧草。終於有一天,鄭武公覺得時機已到,便突然率領大軍向胡國發動了進攻。胡國國君此時才如夢初醒,但爲時已晚,由於他們一直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面對鄭國的精銳之師,他們顯得毫無還手之力。 最終,胡國被鄭國輕易地吞併了。鄭武公的這一行爲也讓其他國家意識到,不能等到面臨危難時纔去準備應對,就像“臨難鑄兵”一樣,到那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在戰爭中,有些國家平時不注重軍事力量的建設和發展,等到戰爭真正來臨,才匆忙地去招募士兵、打造兵器,結果往往是一敗塗地。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就曾記載:“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意思是鄭穆公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客館,發現他們已經捆好了行裝,磨好了兵器,餵飽了馬匹,隨時準備出發。這也說明了提前做好準備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吸取教訓,明白未雨綢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總是等到困難和危機來臨纔去想辦法解決,而應該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變故,避免陷入“臨難鑄兵”的困境。只有時刻保持警醒,積極主動地爲未來做好準備,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從容。

臨難鑄兵-成語圖片

臨難鑄兵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