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

成语拼音

bīng bù xuè rèn

兵不血刃成语解释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典故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成语典故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了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成语造句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策略,兵不血刃地击败了对手,赢得了市场份额。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日益强大,楚文王野心勃勃,渴望扩张领土。当时,蔡国和息国是两个相邻的小国,关系密切。蔡侯娶了息侯的夫人的妹妹,这本应是两国友好的契机。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却打破了这种平静。 有一天,息侯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见到她的美貌后,举止轻浮,言语不逊。息侯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决定报复蔡侯。但息国实力弱小,无法单独对抗蔡国,于是息侯心生一计。 息侯派遣使者向楚国进言,说蔡国自恃与齐国关系好而不服楚国,如果楚国佯装攻打息国,息国向蔡国求救,蔡国肯定会出兵相助,那时楚国便可乘机攻打蔡国。楚文王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便依计行事。 果然,当楚国假装进攻息国时,息侯向蔡侯求救,蔡侯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前来救援。蔡军毫无防备地进入了楚军的埋伏圈,楚军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蔡军,俘虏了蔡侯。 楚文王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将蔡侯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蔡侯在被囚禁期间,对息侯恨之入骨,他深知楚国的强大,于是决定利用楚文王来报复息侯。 蔡侯在楚文王面前大肆夸赞息侯夫人的美貌,使得楚文王对息侯夫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后,楚文王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逼迫息国投降,并强行带走了息侯夫人。 就这样,楚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蔡国和息国,达到了扩张领土的目的,可谓是兵不血刃。而息侯和蔡侯因为各自的冲动和算计,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段历史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让我们明白,在国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冲动和报复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应该以和平、理性和智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因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引发冲突和战争。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被他人利用,以免陷入危险的境地。楚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巧妙的策略,实现了兵不血刃的胜利,这也展示了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面中,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兵不血刃-成语图片

兵不血刃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